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数学游戏化课程的教学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课程
正文
引言:数学游戏化课程是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特性的课程架构体系,利用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天然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意识。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生硬地将小学知识作为幼儿阶段教学内容,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借助游戏化课程的优势将不同学段的知识内容整合,以轻松愉悦的氛围强化幼儿对数学的探索动力。
一、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数学游戏化课程教学意义
(一)增强数学探索兴趣
游戏化课程的主要优势在于构建“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数学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图形,而是幼儿手中生动的模型,是幼儿眼中丰富的图形,是幼儿话语中愉悦地交流。幼小衔接视域下设计数学游戏活动,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为幼儿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内生动力。比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跳蚤市场”活动,利用游戏活动加强幼儿对人民币的了解,学习简单的计算知识,增强教学趣味性。
(二)夯实数学学习基础
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学习难度增加,幼儿若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数学游戏化课程可让幼儿在游戏实践中深入了解、学习并主动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1]。比如,在组织拼图游戏活动时,幼儿要对各个图形进行仔细观察和对比,了解不同图形的特点,根据个人想象创造性拼出不同的图形。在游戏中幼儿将能够对图形有更加清晰地理解,掌握预测、问题假设、实践验证的数学学习流程,提高幼儿数学学习能力。
(三)落实全面发展目标
幼小衔接是推动幼儿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重要力量,重视加强幼儿与小学教育间的密切联系,依托幼儿教育提高幼儿小学学习适应能力,将基础知识与技能密切衔接,推动幼儿多方面能力素养发展。数学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而幼儿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区域活动、一日生活以及其它学科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幼小衔接、游戏化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在提高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目标要求。
二、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数学游戏化课程构建原则
(一)幼儿主体性原则
幼儿教师务必要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性需求,结合幼儿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幼儿兴趣偏好以及成长需求建设游戏化数学课程,保证教学内容、形式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致性。教师要站在幼儿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不能将讲述小学数学理论作为重点,应以数学游戏为突破点,强化幼儿主观能动意识。
(二)课程实践性原则
数学学科本身便具有实践性特征,如学具制作、实践问题解决、数学实验等均需要幼儿动手操作完成。无论是为了提高幼儿小学数学学习质量,还是建设游戏化课程,教师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完善,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探索,提高幼儿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数学游戏化课程教学策略
(一)细化衔接育人目标,规范课程架构
幼小衔接教育不能盲目开展,幼儿教师要理解小学和幼儿阶段教育目标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同性,对衔接教育目标进行细化,适当融入小学教育目标要求,提升数学游戏化课程建设的规范性[2]。幼小衔接教育通常于幼儿进入大班后的最后一学期开展,该阶段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要重视提高幼儿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意识,提高幼儿生活技能水平,为进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小学阶段明确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幼儿教师可结合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以及幼儿能力现状,从生活、学习等多样化角度切入设计课程内容和育人目标。
例如,教师可将幼小衔接数学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将“生活数学感知”作为教学目标,借助“书包整理评比大赛”“超市购物”等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了解,利用分类、计算等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积攒感性经验。第二阶段将“符号抽象意识”作为教学目标,通过“图形拼拼拼”“数字密码”等活动促使幼儿认识到数字、数量之间的对应性,掌握图形的表征特性。第三阶段将“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利用“走出数学迷宫”“搭建理想社区”等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序列意识形成,提高逻辑思维意识。第四阶段将“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作为教学目标,以“一日生活安排”“时间的秘密”等游戏强化幼儿数学应用意识。
(二)强调信息技术运用,构建生动情境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生动性,教师应重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幼儿打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将抽象化的数学理论知识以具象的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该种方式能提高幼儿游戏沉浸式体验,并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生成全新的游戏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组织“数学小跳板”游戏活动,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哪吒”虚拟形象,“哪吒”需要通过跨越木板的方式到达小河的对岸。木板上写出不同的数字,如1、6、8、12、3、7、4、9等,每块木板上对应放着不同类型的水果,幼儿至少要拿起两种水果得出木板中的数字方可到达木板上方。如第一块木板标注数字“1”,幼儿要选择一半苹果、一半西瓜合成一个水果方可过桥。幼儿可在活动区域内借助移动设备进行自主游戏,将计算知识以生动的教学形式展现出来,有效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
(三)开发区域数学游戏,优化学习环境
区域游戏活动是幼儿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幼儿教师应利用区域环境内材料多样化的优势设计数学游戏,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数学学习环境[3]。在区域数学游戏构建中,教师要重视提高游戏材料投放的多样性,优先选择幼儿所熟悉的材料,调动幼儿自主创造意识和学习能动性。
例如,在小学阶段要学习多种立体图形知识,然而幼儿缺少空间思维意识,立体图形学习效果不佳。幼儿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积木模型,积木包含圆柱体、长方体等,并设计“小小建筑师”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尝试对积木进行创意拼搭建立自己心中的小学。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教师提供的小学场景图片和地图思考小学可能有哪些设施,如教学楼、操场、体育设施等,设计小学建筑搭建方案,在操作实践中观察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
四、结束语
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要积极推动幼儿课程改革,围绕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和育人目标开发特色幼儿课程,增强幼儿自主学习兴趣。幼儿教师应明确衔接育人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完善数学游戏化课程体系,并利用信息技术、区域游戏活动以及一日生活拓展数学游戏化课程教学途径,将数学学习与幼儿的日常活动密切融合,建立一体化课程机制。未来幼儿教师应加强与小学教师的沟通,深化学段教育合作,共同探讨符合幼儿学习需求且与幼儿身心特点一致的课程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林蓉.抓住游戏契机 引领数学成长——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家长,2024(26):162-164.
[2]庄锦兰.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界,2023(30):116-118.
[3]赵茜,岳立慧.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山东教育,2024(18):3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