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招生考试公平性保障机制探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董世卉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招生考试办公室746000

摘要

新高考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与选拔人才的科学性。然而,在其实施过程中,招生考试公平性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深入剖析新高考模式下招生考试公平性的内涵与意义,梳理当前面临的诸如区域教育资源差异、选考科目赋分、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法律法规、优化资源配置、改进赋分机制、健全多元评价等保障机制,以确保新高考模式下招生考试公平有序推进,为广大考生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关键词

新高考模式;招生考试;公平性;保障机制

正文


引言

新高考模式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局限,给予学生更多学科选择自由,力求从 “知识立意” 向 “能力立意” 转变,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随着改革推进一系列涉及公平性的问题逐渐凸显招生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探究其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高考模式下招生考试公平性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教育资源差异

1.师资力量不均衡:城市和发达地区凭借优厚待遇、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了大量优秀教师,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而农村和偏远地区师资匮乏,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部分学科教师短缺,新入职教师流动性大。例如,一些乡村学校难以配备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师,导致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受限,在新高考注重实践能力考查的模式下处于劣势。

2.教学设施差距大:城市学校通常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为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提供便利如在新高考选考的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中,城市学生能借助完善的实验设备进行充分练习。相比之下,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落后,甚至部分学校缺乏基本的实验器材,一些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影响其在相关科目考试中的表现。

(二)选考科目赋分问题

1.科目难度与报考群体差异:不同选考科目在学习难度和报考群体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物理学科知识体系复杂、思维要求高,选择物理的学生往往是学习能力较强的群体;而部分文科科目如政治、地理,学习难度相对较低,报考人数较多且层次更为多样。在等级赋分制度下,这种科目难度与报考群体的差异可能导致赋分结果不够公平。学习能力稍弱但选择物理的学生,即使在本群体中成绩不错,由于竞争激烈,赋分后成绩可能不理想;而在文科科目中,部分中等水平学生可能因报考人数多、竞争相对缓和,获得较高赋分,出现 “选科红利” 或 “选科吃亏” 现象。

2.赋分规则科学性待提高:目前新高考的赋分规则多采用等级转换方式,将考生原始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划分等级,再对应转换为赋分成绩。但在实际操作中,赋分区间划分、转换公式等细节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某些省份赋分等级划分过粗,可能导致相邻原始分差距较大的考生被划分到同一赋分等级,造成分数区分度不足;转换公式若未充分考虑不同科目难度和分数分布特点,也会影响赋分结果的科学性,使考生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其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

(三)多元评价体系不完善

1.综合素质评价主观性强:新高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涵盖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缺乏统一、明确、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例如,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主要依赖学校老师和班主任的主观判断,不同学校评价尺度差异较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与评价也存在不规范现象,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家庭关系获取虚假实践经历并获得较高评价,导致综合素质评价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削弱了其在招生录取中的公信力。

2.高校招生使用不规范:部分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重视程度不够,仍主要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将综合素质评价仅作为参考甚至流于形式。即使部分高校将其纳入录取考量,也缺乏明确、科学的使用方法,在不同专业对综合素质评价各维度的权重设置上缺乏依据,导致评价结果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无法真正实现多元评价选拔人才的目标。

四、新高考模式下招生考试公平性保障机制构建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加大对薄弱地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向农村、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改善这些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化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通过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乡村学校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等,缩小城乡学校教学设施差距。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待遇,设立专项补贴,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基层。另一方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定期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同时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水平。例如,某省规定城市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前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支教经历,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

)改进选考科目赋分机制

1.科学调整赋分规则: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研究不同选考科目的难度系数、报考群体特征以及分数分布规律,优化赋分等级划分和转换公式。例如,细化赋分等级,增加等级数量,使原始分与赋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精准;在转换公式中充分考虑科目难度差异,通过引入难度修正系数等方式,确保不同科目考生的赋分具有可比性,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2.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每年各科目报考人数、考试成绩等数据变化,对赋分机制进行动态调整。例如,若某科目报考人数出现大幅波动或成绩分布异常,及时调整该科目赋分等级比例和转换参数,避免因数据变化导致赋分不公平。同时,向社会公布调整依据和结果,增强赋分机制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1.制定统一评价标准:教育部门应制定全国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明确各维度评价指标的内涵、评价方法和量化标准。例如,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规定参与时长、活动类型、成果形式等具体要求,并建立规范的记录和认证平台,确保评价过程客观公正、可追溯。同时,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培训,使其准确掌握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提高综合素质评价质量。

2.规范高校使用方式: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明确不同专业对综合素质评价各维度的权重要求,并向社会公布。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规则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考成绩相结合,综合考量选拔学生。例如,某高校理工科专业在录取时,适当提高学业水平中理科科目成绩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权重,使评价结果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真正发挥多元评价在选拔人才中的作用。

总之,新高考模式为我国教育改革带来新契机,其招生考试公平性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发展大局尽管当前面临区域教育资源差异、选考科目赋分、多元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但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进赋分机制、健全多元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新高考模式下招生考试的公平性这不仅有利于为考生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选拔出更多优秀人才,也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持续关注招生考试公平性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机制,确保新高考模式稳步推进,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位考生。

参考文献:

[1] 徐波礼,何翔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浙江省考试招生的城乡差异公平性研究[J].智库时代, 2019(42):2.

[2] 王新凤,钟秉林.新高考公平性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浙沪经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4):9.

[3] 顾吟秋.职教高考背景下的高职招生公平制度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4):89-9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