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视域下的双向衔接路径探索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袁笠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学院,重庆 40152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基础教育改革正肩负着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作为儿童成长全周期教育链的关键枢纽,幼小衔接既是保障教育体系纵向贯通的核心环节,更是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工程。当前,我国正加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科学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的深度衔接,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点。从"幼有所育""学有优教"的转型进程中,幼小衔接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儿童认知结构的平稳过渡与价值观塑造的无缝衔接。作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这一阶段既是破解"小学化"倾向的治本之策,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抓手。唯有构建起贯通学前与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与育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对接""素养培育"的范式转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一、幼小衔接的时代价值: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工程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学前教育向义务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关乎儿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形成。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双向衔接是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的重要抓手。这不仅是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更是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期盼的民生工程,对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育人生态具有深远意义。

然而,现实困境不容忽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与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育人模式差异,暴露出学段间教育理念的割裂。部分地区尚未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衔接工作呈现"幼儿园单方热、小学被动接"的失衡状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尽管超前教育、过度培训等违规行为得到遏制,但家长的教育焦虑仍通过隐性方式传导至教育实践。与此同时,教师培养体系中的学段隔离导致幼小教师对彼此教育规律认知不足,教研联动机制不健全使得课程衔接存在"盲区"

二、双向衔接的科学内涵: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制度创新

科学衔接的本质在于尊重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及其内在规律。认知科学实证研究指出,58岁儿童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跃迁期,这一关键阶段要求教育设计在保持学段独特性的同时,构建循序渐进的发展梯度。教育部提出的"双向衔接"制度创新,通过系统整合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实现了基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制度性突破。在此框架下,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聚焦以下三个维度:

(一)推动课程衔接体系化。

系统性构建覆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衔接课程框架,将核心素养培育贯穿为全学段的进阶式培养目标。义务教育新课标所倡导的"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设计原则,为幼小课程衔接指明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实践路径。

(二)教学范式应实现贯通化。

幼儿园阶段通过结构化游戏活动促进深度学习,小学低年级推行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构建起从"玩中学""做中学"的自然过渡体系。实证研究表明,具有深度探究特征的活动设计能够有效激活儿童的学习迁移能力,为认知发展搭建稳固的阶梯。

(三)评价机制需转向发展性。

构建以"学习品质、社会适应、身心健康"为核心的多维评估体系,彻底打破单纯知识技能考核的路径依赖。创新推行的"全要素衔接"模式,通过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为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有力诠释了科学衔接从"知识对接""素养培育"的范式转换。

三、系统推进科学衔接:构建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政策引领  

必须将幼小衔接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校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专项治理整顿违规培训行为,为科学衔接扫清制度性障碍。创新探索的“幼小互通型教师”培养机制,为突破学段壁垒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同时,需健全“高校专家引领、教研员指导、一线教师参与”的三级教研体系,聚焦课程衔接、教学策略等关键问题开展深度攻关。

(二)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有机衔接  

幼儿园阶段应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融入三年保教全过程,创设“浸润式”学习环境,通过角色体验、项目探究等活动发展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小学阶段需严格落实“零起点”教学要求,开发“主题式”衔接课程,通过跨学科整合降低学习坡度,建立弹性作息制度,预留游戏化、探究式学习空间,实现从“幼有善育”到“学有优教”的平稳过渡。

(三)强化专业支撑,提升师资水平  

在师范院校系统设置幼小衔接课程模块,贯通培养教师跨学段教育能力。建立分层分类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儿童发展心理学、衔接课程设计等专业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科学衔接能力。将衔接教育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设立专项课题支持实践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四)凝聚社会共识,优化育人生态  

建立1230”家园共育机制,系统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联合卫健、妇联等部门建立儿童发展指导中心,广泛传播“重素养、轻灌输”的科学育人理念。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建立“黑白名单”动态管理制度,坚决查处违规开展学科培训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四、面向未来的教育思考:构建儿童友好型教育生态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当前改革已从局部试点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其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将衔接质量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建立国家监测体系;其二要深化考试评价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唯分数"导向,为科学衔接创造制度空间;其三要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薄弱地区幼小衔接资源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协同构建"儿童友好型"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遵循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这既是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承诺的生动实践,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唯有坚持科学导向、系统推进、多方协同,才能筑牢儿童成长阶梯,为民族复兴培育更多栋梁之材。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