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王娟

延安育才学校 716000

摘要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基础性教育价值。现行语文教材包含大量经典古诗文、传统节日和民间故事等文化素材,这些内容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效载体。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知框架。教师采用诵读、情景再现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然接触文化精髓。这种渗透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正文


引言

小学阶段是文化启蒙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统编教材精选典籍选段,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经典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字理分析、典故讲解等方式揭示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课堂活动设计注重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具体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基因的传承。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渗透

(一)古诗词经典篇目的融入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古诗词篇目,如《静夜思》《春晓》等。教师通过逐句解析诗词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在诵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汉语的语音美感。此外,通过分析诗词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关键字词的讲解,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学词汇。课后布置诗词背诵作业,巩固学习成果,为后续的古诗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神话传说故事的引入

教材收录了很多经典神话故事。教师在讲解时注重分析故事中蕴含的古人智慧和精神追求。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想象。教学中突出神话人物的品质特征,如盘古的奉献精神、大禹的治水智慧。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神话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创造性思维。适当拓展相关的民间传说,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课后鼓励学生复述故事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传统节日文化的讲解

语文教材中设置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主题单元。教师详细讲解每个节日的起源发展和习俗活动,如春节的贴春联、端午的赛龙舟。通过分析节日相关的诗词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节日文化内涵。课堂上展示节日食品、装饰品的实物或图片,增强直观感受。教学过程中强调节日中体现的家庭观念和道德伦理,如中秋的团圆意义。结合地方特色补充讲解节日习俗的多样性。布置节日主题的手抄报作业,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历史名人典故的穿插

教材选编了孔子、李白、岳飞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和作品。教师在教学时突出这些人物的品格特质和历史贡献,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岳飞的爱国精神。通过分析名人事迹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认知框架。讲解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历史人物精神的当代价值。适当引用名人名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和评价,发展批判性思维。课后推荐相关传记读物,拓展学习深度。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的渗透

(一)情境教学展现文化氛围

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文化情境,如在讲解古诗时还原诗人创作时的自然场景。利用教室空间布置传统文化元素,如悬挂书法作品、摆放仿古器物。在传统节日前后,组织相应的环境装饰和氛围营造。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展示传统技艺,如剪纸、书法。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场馆,实地感受历史氛围。通过多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如播放古乐、焚香等。这些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

(二)小组合作探讨文化内涵

教师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文化主题,如古人的智慧诗词中的四季等供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研究角度,如习俗演变、艺术表现等。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支持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确保研究方向不偏离主题。小组展示环节鼓励多样化的汇报形式,如情景剧、手抄报等。通过互评和教师点评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意识。

(三)角色扮演体验文化情境

教师设计历史场景的剧本,如孔子讲学李白作诗等供学生表演。分配角色时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确保表演的适切性。提供简单的服装道具增强表演的真实感。在表演前指导学生对角色背景和语言特点进行充分准备。表演过程中鼓励即兴发挥,展现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表演后进行集体评议,分析人物言行的历史文化依据。这种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多媒体辅助感受文化魅力

教师制作包含传统音乐、书画、建筑等元素的多媒体课件。播放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纪录片片段,如《故宫》《丝绸之路》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文物细节和历史场景。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学习。指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教育APP继续探索文化内容。制作微课视频解析文化难点,支持个性化学习。多媒体技术极大拓展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的渗透

(一)知识考核检验文化积累

笔试部分设置传统文化常识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重要人物、事件、作品的识记。填空题侧重经典诗文名句的默写,检验积累程度。名词解释题要求阐述传统节日、习俗等概念的含义。简答题设计文化现象分析,考察理解深度。附加题安排开放式问答,了解学生的个性化见解。通过分层次的题目设置全面评估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

(二)能力测评考量文化运用

设置情景应用题,如用恰当的古诗文名句描述特定场景。组织主题演讲比赛,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阐释能力。布置调研报告作业,评估学生收集整理文化信息的能力。开展创意写作活动,检验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设计跨学科实践任务,如用数学统计传统节日数据。通过这些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发展水平。

(三)情感评价关注文化认同

观察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热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各类文化内容的兴趣倾向。分析学生的随笔日记中对文化现象的情感和态度。组织专题座谈会倾听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文化行为表现。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文化情感发展的过程性变化。

(四)综合评定衡量文化素养

制定包含知识、能力、情感维度的量化评分表。结合平时观察记录和阶段性测试结果进行整体评估。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学生设置差异化的发展性评价标准。撰写个性化的评语,指出文化素养的优势和改进方向。将评价结果与后续教学计划相衔接,形成良性循环。

结束语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材编写、教师素养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未来应进一步优化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创新,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语文课程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会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9):13-15.

[2]何英杰.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N].科学导报,2024-09-10(B04).

[3]刘霞.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7):85-87.

[4]黄月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有效途径[J].教育界,2024,(23):110-112.

[5]郑新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4,(08):85-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