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培养策略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初中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转折点,承载着由小学数学向高中数学过渡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初中数学在知识深度、广度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相较于小学数学有了显著提升,许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思维障碍,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研究初中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所遇到的思维障碍及其成因,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初中生出现数学解题错误的原因
1.1 理解问题不准确
在解题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并没有全面详细地阅读题目要求,而是匆匆浏览题目就直接进行解答。面对文字较长或者信息量较大的题目时,部分学生并没有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句,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容易错过重要知识点,也会容易让学生忽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当题目中涉及关键性的数学术语或者是概念时,部分学生因对关键词的理解不够准确,从而容易导致解题的方向发生偏差。
1.2 审题不全面
部分同学由于未能深入理解题目的实际要求,往往会忽略题目中关键的条件和限制,从而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应用错误的解题方法,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在处理代数或几何题目时,一些同学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上,而忽略了题目的整体结构,有时甚至将不同题型的关键信息混淆。以三角形问题为例,即便已知三角形外角等于不与其相邻两内角和的定理,一些同学在应用时仍可能会错误地将其与其他知识点混为一谈,从而导致解题方向错误[1]。
1.3 逻辑推理能力欠缺
逻辑推理能力欠缺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难以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有效推理,无法合理推导出结论。这种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连贯性,推理链条不完整,容易在推理的某一环节中断,导致无法正确解决问题。初中数学问题通常涉及多步推理和复杂的逻辑关系,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每一步操作,还要能够将这些步骤有序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然而,当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欠缺时,他们往往难以在解题过程中建立各步骤之间的合理联系,导致推理链条中断。
2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培养策略
2.1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提高解题效率的秘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教师需要以教材为核心,引导学生注重教材中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每天复习课本内容,重点关注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并使用不同的记号笔进行重点标注和强调,必要时可以制作知识卡片,便于随时复习和记忆[2]。在新课开始之前,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的内容,对于不懂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对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解答,以检验预习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之后,学生需要及时对当天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对于不懂或者有遗忘的地方进行重点复习。其次,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复习计划,并及时地制作知识框架或者思维导图,以此更好地梳理和记忆知识点。
2.2 创设开放性课堂
无论是思维定式还是线性思维,其本质均反映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从而限制了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和创新性解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开放性课堂,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开放性课堂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3]。教师应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不同观点,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探究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讨论和学生提问的机会,鼓励他们探索知识的本质,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
2.3 掌握应用题简化技巧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些应用题非常繁琐复杂,部分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容易出现无法理解题意的情况。对此,教师需开展针对性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简化应用题。首先,在备课时,教师可设计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快速浏览题目,标记出重要的信息和关键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部分学生,了解学生的主要解题思路[4]。其次,指导学生从题目中快速筛选出与解题直接相关的信息,指导学生将复杂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或方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流程图、表格等可视化工具简化应用题,学生可更直观地进行观察与思考。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同一类型应用题的反复训练,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应用题的简化规律与技巧,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应用题的简化,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与已知的数学概念、定理或公式联系起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应用题,让其通过大量练习熟悉并掌握简化技巧。
2.4 加强思维训练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路与步骤,鼓励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和批判性分析,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思维漏洞,进一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整理和反思解题思路,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5]。当涉及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数学软件等现代化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直观和想象力。通过这些方式,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与思维能力,使其在不断挑战和自我突破中,逐步消除思维障碍,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3 结束语
为了打破学生所陷入的思维误区,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拓展性的思维逻辑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基础概念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上述基础概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突破固定式解题方式对学生的限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并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解题方式,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云崔.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模式培养的有效探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23):84-85.
[2] 杨霞,杨其,金晓玲.探究数形结合思想下的初中数学解题策略[J].新课程,2022,(41):82-84.
[3] 吴燕琴.数形结合思想下的初中数学解题方法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10):59-61.
[4] 杨光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策略[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2,(06):9-11.
[5] 曾智阳.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1):98-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