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张岩

梁山县经济开发区初级中学 山东省济宁市 272600

摘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德育资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德育具有较大的学科优势。语文学科具有“以文化人”的学科特性,应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本文聚焦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深入探讨了多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策略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语文本身就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依据新时代教育理念精心编排,其中蕴含着大量可挖掘的德育素材,这在无形中为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基于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渗透策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并且在思想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滋养与提升。

1 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1.1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降低道德评判标准,甚至是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给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过程和人生道路的引领者,通过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建立高标准的道德评判体系,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复杂的情况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1]

1.2 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综合来看,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也能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语文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1.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1 统筹兼顾学科特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山水名篇、哲理散文等都适合进行德育。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系统地分析、研究教材,立足全册教材制订符合教情、学情的德育计划,再根据整体计划把德育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教学中,找准德育切入点,确定每节课的德育知识点,提前设计好授课环节,自然而然地把德育融入语文课堂[2]。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壶口瀑布》等山水名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学《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物名篇时,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感受科学家身上的可贵品质,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奉献意识。总之,教师结合不同授课内容,在导语、作者生平、作品背景介绍、作品思想探讨、课文解读、写作指导等环节,均可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2.2 文本分析中培养情感认知

文本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文本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汲取其中的德育知识[3]。例如在学习《背影》时,一是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四次“背影”,指出每次出现的情景和所要表现的内容。二是注意文章中关于父亲的细节动作的描写,例如“他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等内容,从这些细致的内容具体动作来让学生感受到不善言谈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意和关怀。二是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是如何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三是情感共鸣,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瞬间,结合文章内容,感受父母和家人对自己的爱,进而建立情感上的共鸣。四是思考从作者的经历中学到的内容,例如父爱的伟大,父爱的坚韧与无私,要珍惜家人的付出,要成为像“父亲”那样有责任的人。

2.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和协作互助,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尊重他人等德育素养。以《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出问题“为什么从皇帝到大臣再到普通百姓都不敢说出自己看不到新衣的真相?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和人性弱点”,各小组成员积极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是因为害怕被认作愚蠢的人而失去地位和声誉;有的学生提出是因为盲目跟从权威,缺乏独立思考;还有的学生提出是因为人性中的虚伪在作祟[4]。每个小组成员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认真聆听了他人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在小组汇报环节,代表的学生清晰地阐述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对虚伪、愚蠢和盲目跟从的批判,还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真理、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品质。

2.4 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

从德育的层面看,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承受压力,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坚定珍爱生命、珍爱人生的信念。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有不少课文蕴含着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出相关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品析、揣摩、领悟文本内涵,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5]。比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者给学生介绍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背景——奥斯特洛夫斯基写这部书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强忍着病痛折磨,耗时三年终于完成了体现自己钢铁般生命意志的作品。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梳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他生命的誓言: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体会保尔·柯察金在各种困难面前作出的选择——绝对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同任何困难斗争,即使到了不得已躺在病床上时,还是坚持拿起笔开始写作。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勇于以斗争为手段体现珍爱生命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3 结束语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和情感,受到影响和熏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采用多种情境创设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孙高原.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双向奔赴[J].文理导航(上旬),2022,(11):67-69.

[2] 李安阳.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2,(16):66-68.

[3] 邵玲霞.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26):12-14.

[4] 刘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新智慧,2022,(22):44-46.

[5] 董立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J].新智慧,2022,(20):57-5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