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学前教育科学探索活动在幼儿园园地环境中的实践与应用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蒋碧辉

柳梧乡中心小学附属中心幼儿园 840000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科学探索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藏地区学前教育中正逐步受到重视。结合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文化背景与教育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地将科学探索活动融入幼儿园园地环境建设,成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课题。本文从园地环境设计、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支持策略三方面出发,探讨科学探索活动在西藏幼儿园中的实践路径与应用价值,旨在为推动西藏地区学前科学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西藏学前教育;科学探索活动;园地环境;课程资源;教师支持

正文


引言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持续关注,西藏学前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科学探索活动以其趣味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正在成为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如何结合当地自然与文化资源,构建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科学探索活动体系,是当前西藏学前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现实任务。本文立足西藏本地实际,围绕园地环境创设、课程资源整合与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展开分析,力求探索一条具有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的科学教育实践路径。

一、科学探索活动与园地环境的融合设计

1.1 园地环境的功能分区与探索空间营造

幼儿园园地不仅是户外活动场所,更是开展科学探索的重要载体。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如观察区、种植区、动物角、游戏实验区等,使每个空间都具备探索与学习功能。例如,在植物角设置不同种类的高原作物,让幼儿参与播种、浇水、观察全过程,增强其对自然现象的兴趣与理解。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不仅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欲望,也能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基础。

1.2 自然资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利用

西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高山草甸、湖泊湿地、冰川地貌、高原动植物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宝贵素材。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风向、云层变化、昼夜温差等自然现象,或组织采集土壤、石头、树叶等实物进行分类与对比实验。这种基于真实自然环境的探索活动,不仅贴近生活,也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为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1.3 民族文化元素在园地环境中的融入

西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将民族元素融入园地环境,有助于实现科学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例如,在园地中设置藏式建筑模型,引导幼儿观察结构特征;在艺术角展示藏族传统染布工艺,鼓励幼儿动手尝试颜色混合实验;还可利用节日习俗,如赛马节、望果节等,设计相关的科学主题活动。这种融合式的环境设计,既能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又能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

二、基于园地环境的科学探索课程资源开发

2.1 以季节变化为基础的主题式科学活动设计

西藏四季分明,气候变化显著,为科学探索提供了天然课堂。教师可根据不同季节设计相应的科学主题,如春季观察植物发芽过程、夏季记录昆虫活动、秋季收集落叶并比较形态差异、冬季体验冰雪融化与温度变化。这些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直观感知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他们建立时间与自然变化之间的联系,提升观察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2.2 结合动植物资源开展观察与实验教学

西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依托。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牦牛、藏羚羊、雪莲花等特有物种的生活习性,并开展简单的饲养或种植实验。例如,设立“小小牧场”,让幼儿轮流照顾鸡鸭兔等小动物;或开辟“藏地菜园”,种植青稞、土豆、油菜花等作物,观察生长过程。这类活动既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科学兴趣与环保意识。

2.3 利用区域特色打造本土化科学教育内容

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许多现象在内地难以观察,如强烈的日照、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等,这为科学启蒙提供了宝贵的区域资源。教师可通过设计简易实验,如阳光下影子变化、水的沸点测定、风速感知等,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科学原理。同时,将地方知识纳入教学,如讲解雪山融水对农业的影响、藏药植物的用途等,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文化适应性。

三、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引导与支持策略

3.1 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向支持者转变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情境,鼓励幼儿自主思考与动手操作。例如,在一次观察蚂蚁搬家的活动中,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提出“为什么蚂蚁要搬家?”等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线索。这种角色转变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3.2 引导幼儿主动提问与自主探究的方法

幼儿天生好奇,但如何将其好奇心转化为科学探索行为,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索工具、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主动提问和深入思考。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时,教师可提出“哪种土种得更快?”的问题,鼓励幼儿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享发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也能提升他们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3 提升教师科学教育素养的培训机制

西藏地区学前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知识,影响了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实施。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定期组织科学教学方法、儿童心理发展、自然观察技能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跨区域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此外,还应建立园本教研制度,支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形成可持续的专业成长机制。

四、结论

科学探索活动在西藏学前教育中的实施,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规划园地环境、挖掘本土资源、优化教师支持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协同推进,推动科学探索活动与西藏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科学教育模式,助力西藏学前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宋伟威.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创新策略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9):184.

[2]梁莉萍.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语言指导[J].学园,2018,(02):140-141.

[3]宫继玲.谈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模式与方法[J].天津教育,2024,(13):60-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