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路径
正文
引言
问题意识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拥有问题意识能让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主动思考,激发质疑精神,促进思维的活跃与发展。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及参与度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易感到枯燥乏味。当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会主动思考课程内容,对政治课产生好奇心。问题就像导火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不再觉得政治课是抽象、无聊的,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从而提高对政治课堂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众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让他们不盲目接受既定观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批判性思考有助于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精神。他们会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
(三)通过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发生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被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例如教师需要了解更多的社会热点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也能从学生的问题和观点中获得启发,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高中思政课堂问题意识培养中存在现状
(一)学生的提问意愿与能力双重受限
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问题意识薄弱,集中表现为“不敢问”、“不愿问”与“不会问”三重障碍。“不敢问”源于心理安全感的缺失。许多学生担忧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幼稚”而招致同学嘲笑,更害怕质疑教材权威观点或教师讲解内容被视为“挑战”或“找茬”,可能带来负面评价甚至师生关系紧张。“不愿问”则反映了学习动机与思维习惯的问题。部分学生存在思维惰性,满足于被动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结论,缺乏主动探究的驱动力;“不会问”指向方法技能的匮乏。学生普遍缺乏系统有效的提问技巧训练,提出的问题多停留在事实性、记忆性层面,难以触及对现象本质的探究、对因果逻辑的追问或对多元价值的思辨。
(二)教师理念、设计与引导存在偏差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其理念与实践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但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固守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未能充分认识到主动质疑、发现问题在知识内化、思维发展和素养培育中的核心价值。学生提问常被视为打乱预设节奏的“干扰项”。还有一些教师课堂设计缺乏精心构思、能真正点燃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问题情境的问题。教学节奏通常安排得紧张快速,以知识点覆盖为主,未能预留充足、有保障的时间供学生思考、酝酿和提出问题。第三是引导能力欠缺。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有效回应的策略:或简单否定、急于给出“标准答案”终结讨论;或未能通过巧妙地追问、反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问题本质;或无法将生成性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三)课堂氛围与互动模式抑制质疑
课堂整体环境未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充分的支持系统。最突出的问题是民主开放氛围的缺失。课堂文化中未能牢固确立“鼓励质疑、包容异见、允许试错”的核心原则。对教材、教师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或尝试性解答出错时,缺乏足够宽容和建设性的反馈机制,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抑制其后续的提问勇气。另外课堂互动主要依赖“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回答-教师评价”的线性模式,且提问权高度集中于教师手中。生生之间围绕复杂问题展开深度交流、互相质疑辩驳的机会非常有限。小组讨论有时也浮于表面,未能形成有效激发和碰撞问题的场域。这种单一的互动模式限制了学生从同伴处获得启发、在观点交锋中发现新问题的可能性,也使得问题意识的培养难以形成群体效应[2]。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主体意识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师权威型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敢问问题,课堂氛围也较为压抑,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显。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转变教学态度,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及尊严,积极引导学生去提问,表达自己的困惑,寻求教师的解答。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需要积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表现给予积极评价。此外,还需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机会,合理课堂时间,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积极指导,并引导学生探索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层次问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敏锐度、乐意表达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教学为例,该课程聚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详细介绍了我国国家权力机构的构成与运行。具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选举方式,以及它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对民主政治实践的意义,同时也讲解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和权力。由于课程概念性内容较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此,教师可让课堂“活”起来。教学时,先组织学生一同观看最近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新闻报道,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会议主要议题和决策流程,加深学生对当下政治事件的理解。观看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围绕会议议题,如“代表选举的程序”“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等展开深入探讨。学生讨论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讨论结束后,引导每个小组基于讨论内容至少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并带着这三个问题开展后续学习,课程结束后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三个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所有小组的问题,全班学生都可以看到,从而营造问题氛围,鼓励学生作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对课程的理解。
(二)改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增强发问的主动性
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依据其学习特点和进度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更开放活跃。学生在情境中反思和探索知识,对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索加深理解,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情境的学习能力,拉近师生距离。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不论合理与否,教师都需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充分发挥好引路人的作用,助力学生提问积极性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中的概念时,教师先提问:“你们是如何理解‘公民’和‘民主’的含义呢?”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在后续教学中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类似“在日常生活里,大家见过哪些民主决策的参与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得到了哪些政策支持?”等问题,确保学生掌握关键要点。之后,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社会公正制度”“民主听证会”等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主决策的概念和参与途径,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反馈和学生的兴趣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形成互动,加深学习印象。同时,多用鼓励的话语肯定学生,增加其学习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提问技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讲解“一带一路”相关知识时,运用类比思维进行提问,像“‘一带一路’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一带一路’是在哪一年提出的?”“提出‘一带一路’的目的是什么?”“‘一带一路’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答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总之,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能有效增强学生发问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题意识,进而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教师传授学生课堂提问的方法,提高发问水平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里,部分学生存在不会问的情况,缺乏有效的提问方法,导致发问水平不高。因此,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如何提问,如何提问提到点上,不偏离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进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法治中国建设”一课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课程的基本概念,列举了一些实际案例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思考“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社会将会怎样发展?”学生结合内容,并思考后果,就会知道社会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护离不开法律。除了假设提问外,“延伸提问法”和“逆向提问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前者通过层层递进的“是怎样?”“为什么是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本质,后者则通过“如果反过来会怎样?”“如果不这样会如何?”等反向思考方式开拓学生思维。以“法治中国建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抛出核心议题:“如何协调法治建设中的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延伸思考:“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产生冲突的深层原因”“现实中平衡二者的具体方法?”同时采用逆向提问:“如果完全放任个人自由会怎样?”“如果过度强调社会秩序会如何?”这种多角度的提问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创造更多这样的思考机会,帮助学生在对立统一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传授这些课堂提问的方法,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提高发问水平,进而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思想政治学习的效果。
(四)适时进行点拨引导,促进学生问题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在提问的时候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点,次数多了也会产生挫败感,所以教师也需要适时干预,用点拨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欲,促使学生自觉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和思考。这个过程的重点就是采取引导点拨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直接教授知识,在启发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追问、反问、类比及联想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3]。
例如,在教学“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多维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为例:就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展开连续提问:“资源配置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市场机制如何影响企业决策?”,还可以采取反诘法,例如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时,提问:“政府缺位会导致哪些市场失灵?”“市场监管应当把握怎样的尺度?在教学抽象概念时,可以采用类比法,如“市场机制能否比作某种自然现象?”“价格信号的作用类似于什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如“超市价格波动反映了什么规律?”“共享经济如何体现市场创新?”。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提升课堂互动性,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对经济原理的深入理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经济思维的逻辑和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社会人才。但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效果的,教师需要从更新自身观念开始,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设置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想问、敢问、会问、爱问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平奎 .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策略分析[J]. 名师在线,2022(24): 32-34.
[2]王进平 . 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新课程,2022(25): 202-203.
[3]李俊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4,(27):92-94.
作者简介:杨顺歧 197805 男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 汉族 大学本科 副高级教师 涿州市第二中学 研究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