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合实践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苏芳芳

山东工程技师学院252000

摘要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作为培养环保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具有环境检测与治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高度环保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其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中,以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 工学一体化课程 思政元素融合

正文


引言

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旨在通过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思政教育的融入,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专业领域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

一、思政元素在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中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的深刻理解。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责任。通过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和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例如,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案例,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深远影响,进而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这种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学习不仅涉及技术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环境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中的哲学思考、伦理讨论和跨学科知识融合,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度不足

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课程内容通常以技术性和实践性为主,而思政元素则更侧重于价值观、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两者在内容上的差异可能导致融合过程中出现“生硬嫁接”的现象。例如,专业课程中的技术原理、检测方法等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核心思想(如社会责任、生态文明)之间缺乏天然的联系,教师在授课时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此外,部分专业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或复杂,融入思政元素后容易导致课程重点分散,甚至可能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局限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然而,许多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教师更擅长技术性内容的传授,对思政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有限,难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可能过于依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创新性表达,导致融合效果流于形式。此外,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专业课程应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思政元素只是“附加内容”,这种观念进一步限制了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入。

(三)学生认知与接受度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课程时,往往更关注技术性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而对思政元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认知差异可能导致学生对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例如,部分学生可能认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无关,或者认为这些内容过于“空洞”或“说教”,难以引起共鸣。此外,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融合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真正内化思政元素所传递的核心思想。

三、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实践策略分析

(一优化课程设计,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

在课程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契合点,避免生硬嫁接。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中。例如,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水质样品有机污染物指标测定》的第二个学习任务《生活饮用水中挥发性卤代烃含量测定》获取信息环节,可以引入国内外关于挥发性卤代烃重大环境事件的案例,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责任和社会价值。同时,课程设计应注重层次性和系统性,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从基础知识到实践应用,逐步深化学生的认知。此外,可以结合跨学科知识,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内容融入课程,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强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关键执行者,其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融合效果。技工院校应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帮助其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邀请思政教育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分享融合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研究项目,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以生动、贴近实际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挑战。

(三)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思政体验

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思政元素的融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思政体验。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实地调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技操作中思考其社会价值和伦理意义。例如,在环境检测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分析检测结果对公众健康和社会决策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此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邀请环保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分享实际工作中的思政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与社会的联系。

(四)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融合效果的持续改进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重要保障。技工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思政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同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轨迹。此外,可以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议等方式,对融合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例如,可以开展问卷调查或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合的接受度和建议,为课程优化提供依据。

结束语

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合实践研究,为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环保人才提供了重要路径。通过不断探索与优化,这一融合将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更多活力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陈咨娴.中职资源环境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D].西藏大学,2023.

[2]郑京.“1+X”证书制度下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建设路径的探究[J].广州化工,2022,50(15):256-258.

[3]孙淑华.技工院校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以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教材开发为例[J].中国培训,2021,(10):32-34.

[4]袁騉,李椿方,史宗海.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知识技能型技师的能力研究与培养途径分析[C] 2016: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