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管理;德育;协同育人模式
正文
一、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德育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德育则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探讨如何将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协同育人,以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管理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中职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不仅对学生个人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职学生普遍面临自律性差的问题。许多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难以保持稳定的作息和学习习惯。他们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从而忽视了现实中的责任与义务。这种自律性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学业表现,更可能在未来职场中成为他们竞争的短板。同时,责任感的缺失在中职学生中也较为普遍。部分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责任认识不足。他们轻视学习任务,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甚至逃避应尽的职责。这种态度不仅阻碍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甚至可能损害社会信任。此外,网络沉迷是当前中职学生面临的另一严峻挑战。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娱乐资源,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一些学生深陷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与互动。长时间的网络沉迷可能损害身心健康,降低学业成绩,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家庭教育的不足导致学生在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学校管理的疏忽可能使学生在行为养成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同时,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网络信息都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
三、德育在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管理中的作用
在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管理中,德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
德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冲击和选择。德育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讲述道德故事、引导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社会。这种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
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避免受到外界不良诱惑的干扰。这种自律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同时,德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更加慎重地做出选择。这种责任感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加自律、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
此外,德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和文化。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协调团队关系、如何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融入团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德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更加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遵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1.明确育人目标
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协同育人的目标,核心在于塑造学生成为兼具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通过制定系统的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将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课程设置应富有启发性,实践活动应丰富多彩,评价体系应科学合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首要场所,其影响力不可忽视。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和亲密的亲子交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作为人才培养的广阔舞台,其环境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应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弘扬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应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2.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在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协同育人的实践中,构建一个高效且协同的育人机制至关重要。这一机制需要确保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明确各部门在行为习惯管理和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部门能够协同工作,形成合力。学生工作部门应负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和监督,教学部门则应将德育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后勤部门为德育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通过明确职责和任务,各部门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首要场所,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德育要求,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实践中来,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寻求与社会的合作。社会作为人才培养的广阔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社区等合作,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道德模范等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人生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实施具体育人措施
为了确保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协同育人的效果,学校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且有力的育人措施。
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是关键。学校应制定一套详细且符合学生特点的行为规范,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将这些规范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和意义。
开展德育主题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主题班会、道德讲堂、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主题,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德育的力量,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力。此外,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个性化管理是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学校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行为习惯指导和德育支持。这包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关怀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另外,建立激励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设立奖励制度,对在行为习惯和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些奖励可以包括荣誉证书、奖学金、实践机会等,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
通过实施这些具体育人措施,学校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通过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文章提出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具体育人措施等建议。这些建议旨在帮助学校更好地推进学生的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工作,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本文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季菲.探索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J].新课程, 2023(6):160-162.
[2]李小红,简晓顺.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知识文库, 2022(12):79-81.
[3]陈婷,陈思宇,岩蓉.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以我校铁道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09):462.
2024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管理与德育同向同行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CY062
作者简介:刘春梅(1980-)女,汉族,本科,吉林长春,高级教师,
长春市双阳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方向:德育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