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三全育人实践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育人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三全育人;实践模式;创新
正文
引言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共青团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力量,亟需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育人路径。三全育人强调时空维度与主体维度的融合,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的碎片化局限。高职院校共青团应立足职业特色,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格局,使青年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在服务中增长才干。
一、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与三全育人理念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真知并改造世界。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育人模式与三全育人理念具有深刻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全育人作为一种系统化教育理念,要求将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覆盖全体师生、融合各类育人资源。实践育人作为其重要实现路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不仅能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更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具体而言:其一,通过教师全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其二,依托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三,构建贯穿学业全程的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实践育人的价值导向,又丰富了三全育人的实施载体,共同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三全育人现状
(一)全员育人协同不足,主体合力尚未形成
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在三全育人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育人主体分散,部门间协作机制不畅。专业教师、行政人员、思政辅导员与团干部各自为政,缺乏常态化沟通平台,导致育人资源分散、重复投入或空白遗漏。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深,未能主动融入共青团活动;而团干部则因行政事务繁重,难以深度参与教学育人环节。校企合作中企业导师的育人作用未被充分调动,行业精英参与共青团实践教育的渠道有限,难以形成校企团三方联动的育人生态。
(二)全程育人链条断裂,阶段衔接存在脱节
高职教育学制短、实践环节多,但共青团育人活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割裂。入学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单一,多依赖讲座和宣誓活动,缺乏持续跟踪引导;专业学习期间的技能竞赛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部分学生陷入重技术轻素养误区;顶岗实习阶段思想引领出现真空,共青团难以介入企业场景开展价值观塑造。毕业季的就业指导偏重技能培训,对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流于表面,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就业即迷茫现象,全程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三全育人实践模式创新思路
(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应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开展产教融合型实践育人模式。可以依托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平台,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锤炼专业技能。比如轨道交通专业可与地铁公司合作开展岗位轮训,机械制造专业可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流程,电子商务专业可运营真实网店项目。要建立校企双导师制,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指导,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要完善评价体系,将企业评价纳入学生实践考核指标,推动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这种深度融合模式既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又能为企业输送适配人才,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二)打造数字化实践平台,推动智慧育人模式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共青团应当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实践育人体系。可以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VR/AR技术模拟高危或高成本实践场景,如高铁驾驶、化工生产等,突破时空限制开展沉浸式实训。开发实践育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活动发布、报名、考勤、评价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搭建在线社区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远程支教、云咨询等新型志愿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实践行为数据,为个性化培养提供支撑。此外,还要培育学生数字素养,在实践活动中融入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技能训练,培养符合智能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智慧化实践模式能显著提升育人效率和质量。
(三)强化劳动教育,创新职业精神培育路径
新时代实践育人要突出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构建系统化的劳动育人体系。可以分年级设计递进式劳动教育项目:大一开展校园服务性劳动,培养基础劳动技能;大二组织专业生产劳动,强化职业认知;大三实施创新性劳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重点打造劳动文化品牌活动,如劳动技能竞赛、工匠精神讲座、劳模工作室跟岗等。要特别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实训环节中强化职业规范、安全意识和质量观念培养。建立劳动素养评价档案,将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通过持续深入的劳动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推进社区实践,拓展社会化育人空间
共青团应当突破校园围墙,主动融入社区治理体系,构建校地协同的实践育人新格局。可以对接街道社区需求,建立大学生社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常态化参与疫情防控、助老扶幼、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开发专业型社区服务项目,如机械专业开展家电维修,计算机专业实施数字助老,医护专业组织健康科普等。创新实践组织形式,采用项目制、工作坊等灵活方式,增强活动吸引力。建立双导师指导机制,邀请社区工作者担任实践导师。完善保障体系,争取地方政策支持,建立安全应急预案。通过深度社区实践,既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又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结束语
高职院校共青团三全育人模式的创新,既是回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实践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协同联动,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务实的举措推动育人工作提质增效。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技能又有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动能。
参考文献
[1]斯湄涵.新时代兰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24.
[2]游龙.“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路径探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2):86-89.
[3]高琳.基于“三全育人”视域的高职院校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7(03):73-76.
[4]薛小霜,刘智.“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功能实现路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4):93-95.
[5]史修源.“三全育人”背景下汽车工程学院团总支思政教育的模式建设与研究[J].时代汽车,2023,(05):61-63.
作者简介:汤蕊菁,女(1987年12月),汉族,四川省仁寿,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课题信息: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路径探析
——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2023YJ-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