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走进课堂的德育意义及探索—以北京京剧院推进京剧进校园为案例
摘要
关键词
京剧艺术;德育;文化传承;美育;北京京剧院
正文
京剧作为国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集唱念做打舞于一身,传达着忠孝礼义信的中华传统美德,是美的化身,是艺术的集大成代表。京剧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就好比在学生和京剧之间搭起了一座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桥梁,对营造“向真、向上、向美”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艺术情结、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发扬民族传统的高尚美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德育、美育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形成有机补充。
一、京剧进校园:浸润历史文脉,涵养礼仪修为
京剧进校园有助于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间接受礼仪道德的洗礼,提高自身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的每一出戏都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典籍。《长坂坡》里赵云单骑救主的壮举,还原了三国乱世的英雄气概;《穆桂英挂帅》中杨门女将的忠勇,映照出北宋边疆的烽火狼烟。再如《岳母刺字》《清风亭》《钓金龟》《文姬归汉》《昭君出塞》《定军山》等戏,在让学生们了解到当时的历史并从课件上观赏到美轮美奂的演出同时,能够受到忠心、爱国、讲孝道等这样的正能量。
二、京剧进校园的德育价值
(一) 以美育德的价值传导
京剧艺术通过其独特的审美形式构建了道德教育的感性路径。唱腔的韵律美、表演的程式美、服饰的色彩美,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这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能够突破传统德育的语言局限,在审美体验中实现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当学生沉浸在京剧艺术的审美场域时,其道德认知会自然地与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从而在无意识中接受正向价值观的熏陶。
(二)以史育德的文化传承
京剧剧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集体道德意识的艺术结晶。大量传统剧目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通过艺术化的方式保留了民族的历史经验和道德智慧。这些经过时间淬炼的道德典范,为学生提供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参照,使他们在接触传统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
(三)以艺育德的人格塑造
京剧艺术严格的训练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从基本功训练到角色塑造,京剧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品质培养。这种艺术实践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专注力、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非认知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京剧进校园:陶冶情操,助力德智体美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校园里,孩子们穿着戏服吟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在脸谱绘制中分辨忠奸善恶,在身段训练中感受刚柔并济。京剧进校园就像一场春雨,它不急于改变什么,却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让历史文化的基因融入学生的血脉,让礼仪道德的光芒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当年轻一代能从京剧艺术中读懂民族的过去,看清为人的准则,传统与现代便在此刻完成了最动人的接力。
京剧进校园有助于学生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京剧传统戏中的唱词和念白,绝大部分吸取了古汉语、古诗词、古典文学以及成语、典故、寓言等传统文化,剧本不仅具有故事性,唱词和念白讲究平仄押韵,古典文学色彩浓厚。通过教师对京剧唱段、戏词等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京剧唱段、对白中的文学韵味和深刻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提高。京剧训练从手、眼、身、法、步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观察、注意、判断、模仿、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的发展都有全面的推进作用。
有利于青少年形体塑造。通过京剧形体训练的学员,身体肌肉呈条形生长,达到了形体美的目的,同时还可改善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形体。那些先天或后天形体不够健美和自闭的孩子通过认真训练能够达到改善形体不良状况、塑造优美身材的目的,帮助他们获得健康完美人生的机会。
抚慰心灵,陶冶情操。有研究表明,肢体运动和音乐是净化人的心灵、抒发情绪、宣泄压力的最佳途径,而京剧艺术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参加京剧学习、表演、创作与鉴赏等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提升其思想情操、培养其高尚审美情趣和能力。
三、京剧进校园:北京京剧院的有效探索
京剧与学校普及教育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京剧进校园的浪潮中,北京京剧院作为国家级十大重点京剧院团之一,积极担当,成为推动京剧艺术在校园扎根、助力学生汲取历史文化养分、接受礼仪道德熏陶的先锋力量,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实践。
(一)精选剧目,搭建历史文化桥梁。
北京京剧院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从经典传统剧目到新编历史京剧,为校园京剧教学与演出提供了多元选择。在进校园活动中,剧院精心挑选如《长坂坡》《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等剧目,这些剧目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长坂坡》通过舞台呈现,将三国时期战火纷飞的场景、赵云单骑救主的英勇事迹生动展现,学生在欣赏或参与演绎时,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二)多元合作,创新传承模式。
北京京剧院积极与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合作尤为典型,双方联合推出新编京剧《心愿》,这是一次充满传承意味的创作。此外,北京京剧院还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参与高校戏曲进校园活动。
(三)开展特色活动,强化礼仪道德浸润。
北京京剧院开展多种特色活动,将礼仪道德教育融入其中。举办京剧知识讲座时,演员们不仅讲解京剧的唱腔、身段等艺术知识,还着重介绍京剧表演中的礼仪规范,如不同角色见面时的行礼方式、舞台上的尊卑有序等,让学生明白这些礼仪背后蕴含的道德准则。
结语
北京京剧院通过剧目选择、合作模式、特色活动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有效探索,在京剧进校园工作中成效显著,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文化、接受礼仪道德教育的大门,让京剧艺术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实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与育人价值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馗.京剧艺术的当代传承与教育价值研究[J].艺术教育,2021(15):56-59.
[2]李心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京剧进校园的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32-135.
[3]张伟.戏曲艺术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功能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72-74.
[4]陈思雨.京剧进校园的美育功能及实施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22.
[5]吴晓峰.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实践路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6]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