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有效融合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王敏

金沙洲中学 湖南益阳413413

摘要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提高以及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育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缓解身体压力,还能在提升心理健康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所选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在课程体系上主要融合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知识;而从实践内容来看则侧重于身体健康方面,缺乏情感教育;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本文以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为基础,将心理教育、体育游戏和运动训练等理论融入到课程中,以期为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融合,青少年,身心健康

正文


引言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的有效融合,不仅仅是对人进行思想道德、生理素质等方面综合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而又有意义学习环境。在新形势下我国各领域都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当前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尚存在一定的壁垒,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产生的产物之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有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有利于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实现人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教学具有非常重要实践意义。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1.1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性和系统性的运动。它不仅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明显,而且对心理方面有着积极促进意义。运动的时候分泌的内啡肽和多巴胺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来满足学生对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等方面要求。这些生理变化可以有效改善情绪状态,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游戏具有极强感染力和竞技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特征;通过比赛来锻炼身体并使其形成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健身效果。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疏导、情绪管理、行为指导等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目标;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活动促进每个人形成自我完善意识和积极乐观心态等人格特征。同时也应重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与培养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和处理自身的情绪、心理问题以及压力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学校、师生之间关系并建立和谐融洽氛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健全人格。

二、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2.1 现有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多学科、多方面协同共同发展,但目前我国现有各学科领域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忽视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作用。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部分课程内容枯燥无味且缺乏吸引力;同时学校也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时与体育教育知识相结合的渗透工作和指导工作,因此需要提高其素质水平、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最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基础。体育活动能够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但如果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体育教育本身的心理促进作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2.2 跨学科融合的优势

提高教育质量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体育与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和实践性很强且难度比较大的是理论课。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必须有一定程度上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来完成这项任务;同时教师也要具备对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特点以及教材编写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能够使两者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跨学科学中的一种新形式,其核心在于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去。体育教育提供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感,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进行多向渗透。

三、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

3.1 课程整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设计

课程整合是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本。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不同程度、不同年龄段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性。举办“心理挑战运动会”或“团队合作训练营”,二是突出重点。根据学情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各科教师所需达到目标;三是从易操作性出发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灵活度与适应性等问题;可以通过开设综合性的课程,将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四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原则及评价标准的制定。在体育课中引入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团队合作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江苏省淮阴中学开发了“体心融合课”,联合体育与心理名师工作室,从课程目标到活动设计全面整合两学科。例如,足球训练中融入角色互换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理解队友的失误,培养同理心。课程不仅提升运动技能,还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与意志力。

3.2 教师协作:体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的合作

体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并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互相借鉴和学习。在体育教师与心理健康老师的合作中,需要注意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这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则是从课堂上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还可以从课外拓展自己知识储备量以及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等等这些方面进行有效融合与协作发展。在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老师之间需要相互信任,彼此互相促进合作共同成长进步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起来。汕尾市在融合研讨会中展示了“游戏化”教学模式。例如,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背摔”“团队建设”等活动迁移至体育场地,通过身体参与强化心理体验。高雪美老师设计的“3A”法(Awareness, Acceptance, Action)在体育课堂中分层实施:低年级通过趣味游戏认识情绪,高年级通过耐力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

3.3 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全员参与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协同努力。可以开展“心理运动课”。这一课程设计将传统的体育活动与心理疏导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参与运动时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压力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形式及内容来提升全体师生对该领域的认识;同时在举办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全员参与意识,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平台等功能,提高全校师生之间协作配合能力与学习氛围营造良好氛围。20世纪90年代,NCAA与美国高校合作开发了一些心理服务项目,如1993年与华盛顿州立大学合作发起的运动心理学服务项目(SPS)。该项目通过教授一系列认知-行为技巧,帮助学生运动员应对压力情境,提升职业发展,并涵盖团队干预、个体提升、心理健康和领导力咨询等具体服务项目

总结与展望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整合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为全面的身心健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应积极推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新的课程形式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未来,随着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深入发展,必将为青少年群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金鑫.谈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滋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才智,2022(17):188.

[2]姜永胜.论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4,10(13):94-95.

[3]张永波.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4(11):93-9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