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形成中的认知障碍及其成因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物理;物理概念;认知障碍;成因分析;克服策略
正文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物理概念是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的核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常陷入困境,各类认知障碍导致概念模糊、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物理学科整体学习效果。深入探究这些认知障碍及其成因,提出有效克服策略,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物理概念形成中认知障碍的具体表现
1.1 概念认知偏离本质,产生错误理解倾向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接触物理概念时,常常由于固有生活经验的干扰或知识积累不足,形成错误的认知。以 “力” 的概念学习为例,受日常生活中 “力气” 表述的影响,学生容易将 “力” 片面地理解为肌肉发力的结果,忽视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这一核心本质,错误地认为只有生命体施加的作用才能称之为 “力”。
1.2 相似概念辨析困难,造成认知混淆
初中物理课程中存在大量相似概念,其细微的差异让学生难以准确区分。“速度” 与 “加速度” 便是典型例子,速度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但学生常常将加速度简单等同于速度变化的大小,忽略了方向这一关键因素,在分析物体加速、减速运动过程中极易混淆二者关系。再如 “温度” 和 “热量” 这组概念,学生往往无法正确理解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量则是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量度,从而出现 “高温物体热量多” 这样的错误表述。
1.3 抽象概念具象化受阻,理解流于表面
初中物理涵盖诸多抽象概念,如 “电流”“磁场” 等,由于无法通过直观观察感知,学生难以将其转化为具体形象,导致理解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在学习 “电流” 概念时,尽管学生能够背诵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对于电荷究竟如何移动缺乏直观认知,这使得他们在分析电路问题时,只能机械地套用公式,无法深入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初中物理概念形成中认知障碍的成因剖析
2.1 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特性的限制
初中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的转型期,逻辑思维尚在发展完善阶段,这使得他们在理解抽象物理概念时面临天然的认知壁垒。其认知模式倾向于从直观、具象的现象中获取知识,在面对抽象概念时,缺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表象的思维加工能力。此外,学生个体在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学生由于前期数学基础薄弱,在解析物理概念中的数学关系时往往力有不逮。
2.2 物理概念固有特性带来的学习挑战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与过程的高度凝练,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这对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以 “电场强度” 概念为例,其理解需整合电场力、试探电荷、比值定义法等多方面知识,既涉及数学运算,又依赖逻辑推理,对于认知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初中生而言颇具难度。部分物理概念内涵丰富、层次复杂,如 “功” 的概念,不仅涵盖力和距离两个基本要素,还要求力与距离方向满足特定关系,进一步增加了理解难度。
2.3 教学策略与学习资源适配性的缺失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侧重于概念定义和公式的讲解,缺乏直观演示与实例剖析,难以助力学生完成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建构。以 “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为例,若仅通过板书推导公式,而不借助实验演示或动态模拟,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成像原理与规律变化。同时,教学过程中对相似概念的对比分析不够深入全面,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概念间的本质差异。
三、克服初中物理概念形成中认知障碍的有效策略
3.1 革新教学设计,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轨迹
教师需立足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对物理教学进行系统性优化,实现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转化。在概念导入环节,深度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素材,例如以推门、拉车等常见行为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力” 的存在与作用,帮助学生构建直观的感性认知。在概念讲解过程中,灵活运用类比教学法,将 “电流” 与水流相类比,“电压” 与水压相对照,通过形象化的比喻降低理解门槛。
3.2 创新教学手段,强化概念理解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通过多元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全面提升物理概念的教学质量。大力推行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亲身体验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以 “探究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 的实验为例,学生通过改变压力大小、调整接触面粗糙程度,直观感受各变量与摩擦力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化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将抽象的物理过程转化为生动的动画、视频内容。
3.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认知潜能与学习内驱力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知识的奥秘。在课前预习环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并设置启发性问题,例如在预习 “浮力” 概念前,引导学生思考 “万吨巨轮漂浮水面的原理”,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课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视野,通过观看科普视频、阅读专业文章,深入了解物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前沿发展。
四、结论
初中物理概念形成中的认知障碍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产生源于学生个体认知局限、物理概念特性以及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原因。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学习等策略,能够有效降低认知障碍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构建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持续关注并解决物理概念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对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是推动初中物理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古军星.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课外自主学习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5,(06):43-45.
[2]梁辉.初中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障碍与解决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2,(03):17-19.
[3]宋佰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