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外阅读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正文
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需拓展课外阅读指导思路,开发多元阅读资源,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方能切实通过课外阅读途径有效培育其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课外阅读现状
1.阅读材料繁杂,选择困难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普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常在课余时间带孩子前往图书馆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当前面向儿童的图书馆馆藏范围广泛,书籍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这一方面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难题:如何筛选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读物。广泛阅读固然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和视野,但前提是阅读内容具有实际价值。阅读不适宜或无实质意义的书籍,无异于浪费宝贵时间。
2.缺乏有效指导与规划
现阶段,不少小学教师与家长在关注课内学习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然而,对于课外阅读,尽管教师会推荐部分书目并传授阅读方法,但其指导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其阅读地点和时间安排常缺乏合理规划,且容易受到各类游戏的干扰,这方面的引导亟待加强。此外,教师指导重心多倾向于阅读数量、阅读方法及效率,对于阅读理解深度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这导致部分小学生虽然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书籍,却停留于浅层、填鸭式阅读,未能充分汲取阅读应带来的成效。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课外阅读分析
1.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涵盖语言表达能力与知识的积累,更包含学生的思想情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以及学习习惯等多个维度。其核心在于学生能基于自身认知基础,在语言学习能力、相应技巧及学习态度上形成自主选择和判断能力。
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特性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指在课堂教材学习基础上,进行有计划地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学习活动。它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涉猎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各类知识,在丰富课余生活、积淀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满足教学要求与个体发展需要。
(1) 开放性学习
课外阅读具有显著的开放性与自主性,不受严格时空限制。它可以从教材文本出发,进行无限延伸与拓展。在信息时代,仅掌握课堂知识难以满足全面发展需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开拓视野,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2) 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小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结合课内所学,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读物进行探究,并围绕个人爱好进行深入研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 提升学习质量的契机
当前可供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质量良莠不齐。同时,部分家长自身缺乏良好阅读习惯,难以在阅读过程中为孩子树立榜样或提供高质量的指导,长期如此可能影响孩子的阅读效果。因此,依托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阅读思维模式,提升信息筛选与提炼能力,为其长远学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基于课外阅读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 激发小学生阅读参与兴趣
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好奇心旺盛,天性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模仿能力和探索欲望。教师应珍视并引导这些特质,避免机械灌输,而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其学习意愿。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语文教师尤其应为学生创设适宜阅读与理解的环境氛围,着力培养其主动学习、乐于阅读的积极态度。成功激发兴趣不仅有助于夯实阅读基础,更能培育其良好的学习素养,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生活与学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后,巧妙运用趣味寓言故事强化当日所学知识,或组织知识记忆竞赛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2. 促进自主发展,培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日常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需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语文学习的基础性与辐射性,并协助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应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积极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这不仅能深化知识理解,更有力促进学生思维成熟与发展。以语文学科为起点,着力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锻炼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巩固阅读成效
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采用“成长档案袋”的形式,收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成果,如读书笔记、手抄报、创意写作等,通过纵向对比展示其进步轨迹。同时,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例如定期开展“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互相点评彼此的阅读心得,既能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又能促进同伴间的学习交流。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阅读小达人”等荣誉称号,或推荐其参加校内外更高层次的阅读活动,以此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热情。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而不仅仅关注最终的结果。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理解深度和参与度,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4. 整合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课外阅读的开展离不开丰富的资源支持。学校可以与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推广活动或作家讲座,拓宽其文化视野。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应善于利用数字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有声书APP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在线阅读体验。同时,教师应注重读物的选择,既要包括经典名著,也要涵盖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作品,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内容。例如,可以将《西游记》等传统经典与《草房子》等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此外,家校合作也是拓展阅读资源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书籍,并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合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精心设计与实施课外阅读活动,避免教学设计成为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通过科学引导、有效激发兴趣、着力培养自主能力,方能充分发挥课外阅读在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艳.以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分析[J].好家长,2017(39)
[2]方巧玲.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J].考试周刊,201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