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英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正文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会对其整体发展造成影响。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健康成长。
一、初中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注重与学生沟通,观察他们平时在学校的表现。教师通过总结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初中生缺乏学习动力,只是被动地学习英语知识,在课堂上很少主动与教师互动,未发现学习英语的乐趣。此种情况也导致很多初中生缺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尝试将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英语的魅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其发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改变学习态度。
(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重心会放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口语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但过重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的人格、个人素养出现偏差。教师要尝试将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合理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以及状态会对身体机能、智力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愉悦、轻松的心情可以使人保持头脑清醒,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会得到提高。反之,人如果处于较为消极的状态下,则会对大脑产生影响,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为此,英语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融入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利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控制并调整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传达情绪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语言和语气。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情绪很容易被影响。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批评,只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比如学生在听写英语单词时错误率过高、考试时英语成绩不理想时,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与他们沟通,此时教师要格外重视自己的沟通方式,要注意语气语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要让“说教”发挥激励作用。
(二)创设趣味教学环境,消除学生自卑心理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并与之沟通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都存在自卑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此种心理,与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精力有关。首先,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自卑心理,一是因为自身英语水平低,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结合学生的成绩对他们进行评价,有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因为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不敢张口说英语,这也非常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学生在生活方面存在自卑心理,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氛围及教学环境的创设,营造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在实际开展教育工作期间,教师要在了解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教学环境。教师要尝试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当前教学环境的看法。对此,学生会积极发表意见,有些学生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教师讲课速度太快;有些学生则不喜欢课堂提问环节,害怕自己回答错误被他人嘲笑。针对于此,教师可以在创设教学环境之前,与学生共同讨论互相尊重的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从而引起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融合心理教育
初中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本质是,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内容的融合。针对于此,教师要积极挖掘英语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单纯从课文题目、课文内容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很难找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通过延伸、拓展等方式寻找有用信息。比如,在学习My name is Gina.和This is my sister.等内容都与人际交往有关,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设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与他人进行对话,在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现,情感问题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原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处理友情方面能力不足,经常因为与朋友吵架而产生抑郁心理,影响学习。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英语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情感问题,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朋友关系,正确看待友情。
(四)设计互动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还要借助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公都是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不同课外活动的看法。部分学生认为,朗诵活动、表演活动带有一定的紧迫感,在参加此类活动时会紧张,难以发挥出自身的真实水平,也无法自如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朗诵、表演活动更适合比赛,在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时,教师要转变想法,从生活出发,适当设计情境活动,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空间自由交流,减少外界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压迫感,让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信心。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物品交换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家中不用的、多余的物品带到学校,在操场或者体育馆“开店”。所有学生都可以拿自己的东西与其他人进行交换,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交流。整个活动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体验,他们在交流讨论期间,会逐渐产生自信心,这样的经历会在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中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当前的教育发展现状,认识到初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融合策略,最终在保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蔺丽君.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3):119.
[2]刘福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与研究[J].平安校园,2020(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