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全勇华

广西新闻出版技工学校,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英语学习中所暴露出的焦虑、逃避和自我否定问题更为突出。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价值,深入分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融入情感投射活动、设计任务型情境对话、开展跨学科协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识别与调节和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等策略,旨在通过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与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中职英语;教学活动

正文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中职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职业规划迷茫等多重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英语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承担语言教学任务,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然而,当前中职英语课堂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心理引导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中职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策略,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缓解学生学习焦虑,营造积极的英语学习氛围

由于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比较有限,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经常面临词汇积累难、语法理解慢、口语表达弱等实际困难,进而产生很多学习焦虑。这种焦虑不仅影响课堂参与度,还会降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识别合理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提升自我认知水平与情绪管理能力[1]。通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情绪表达、心理调适等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也有效缓解了因成绩压力、表达恐惧而导致的焦虑心理,从而构建更为轻松、愉悦、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这种积极的心理氛围,不仅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接受度,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内在心理韧性。

(二)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语言表达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个体尊重与情感支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中职英语课堂,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结构。对于不少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而言,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常常令他们缺乏参与动力,甚至在口语表达中形成回避行为。通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境演练等多元化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宽容与鼓励的氛围中大胆表达自我,逐步提升语言表达欲望[2]。学生在表达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强化他们对课堂的归属感与参与感,进而在英语学习中形成持续的内驱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与跨文化理解能力

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生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个体的同理心、开放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支持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认知。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通过文化差异主题的对话训练、情感沟通式写作任务、价值观讨论等环节,能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更包容的态度和更良好的交际品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助于塑造其乐观、稳定、自尊自信等人格特质,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中职教育领域的关注。特别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课堂表现及学业成效产生了重要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然而,从当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整体实施状况不容乐观。

(一)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度低,教学资源匮乏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目前中职英语课程设计普遍缺乏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识。大多数英语教材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主线,教学目标多围绕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技能展开,而缺乏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内容设置。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鲜少有针对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嵌入课堂活动中,例如关于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很少得到系统展开。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资源配套方面明显不足。目前中职学校中适用于英语课堂的心理教育素材和案例资源极为有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辅助材料进行引导和拓展。而校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德育课、心理讲座或心理咨询活动中,与英语学科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导致英语教师即使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难以在具体教学中找到可行的切入点和操作路径。

(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堪忧,英语学习信心较低

从学生层面来看,受家庭教育、社会认知、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中职生存在自卑感强、抗压能力弱、自我认知模糊等问题。在英语学习方面,学生的心理负担尤为突出,普遍存在语言学习焦虑、自我效能感不足和失败预期较强的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因学习基础薄弱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长期的学习失败经历使其逐步失去信心[3]。再加上部分英语教师忽视学生情感状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波动缺乏回应与疏导,导致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情感连接度持续降低。这种负面情绪一旦积累,不仅削弱学习动机,也容易影响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学评价体系单一,难以体现学生心理成长

当前中职英语课堂的评价方式仍以知识掌握和技能测试为核心,注重的是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在这种体系下,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成长、人际合作能力等难以得到有效呈现和正向反馈。即使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的情绪状态或心理反应,也难以通过现有评价标准进行合理评估和量化,从而影响教师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针对性。更为重要的是,单一的评价体系还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很难平衡认知目标与心理目标,倾向于将教学重心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与操练上,而忽略了对学生个体心理差异和成长需求的关注。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融入情感投射活动,增强学生课堂归属感与表达信心

在中职英语课堂中,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焦虑往往源自缺少表达自我、无法被理解的心理落差。为此,教师可以引入情感投射活动,通过“我与英语的关系”“我的梦想职业”“一次心情日记”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主动表达内心;上课前可安排两分钟的“心情分享”,引导学生用英语简单描述自己的情绪,如“Today I feel anxious because…”;也可以定期进行“语言圈”互动,让学生轮流分享与主题相关的短句,并让其他同学用肢体语言或表情积极“回应”。这种投射活动不仅减少学生面对英语时的压力,也让他们逐渐对课堂建立归属感。特别是在中职环境中,学生普遍面临学业压力和就业焦虑,通过表达内在感受可以有效释放情绪[4]。同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倾听与积极反馈,学生会体验到“被看见”和“被理解”的温暖,进而愿意在英语课堂尝试更多表达,培养语言表达的主动性与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话语的细微变化,及时肯定进步,并将反馈加入课堂评价体系,形成鼓励链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话语价值。

(二)设计任务型情境对话,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中职学生常因缺少对语言学习的场景感而难以激发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贴近职业与生活的任务型情境,让学生在真实需求驱动下使用英语。例如:“模拟职业面试”“接待外教来访”“制作订单与商品介绍”“职场电子邮件书写”,这些任务不仅涉及语言技能,也融合了中职学生所学专业,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实用性与价值。在每段任务前,应辅以心理导入,如角色分配、团队承诺、目标意图分析,帮助学生进入任务角色并感受参与意义。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心理波动与挫折体验,及时进行“心理上线”支持:帮助学生整理语言表达思路,提供鼓励性表扬,并组织同伴互助与小组反馈。任务结束后,通过“成功分享与失败复盘”环节,让学生学会面对不足,调整心态,增强解决问题的韧性。此外,教师可邀请行业相关人士参与模拟评审,让学生在真实评价中体验成长认可,进一步增强信心。

(三)开展跨学科协同活动,强化社会支持与同伴共建

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语课堂更应跳出单学科教学边界,通过跨学科协同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归属与支持感。例如,与职业技术课程合作,学生可整理专业术语、制定客户服务对话;随后在英语课上演练,并通过团队展示让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获取职业语言能力,还感受到团队协作、人际信任与集体支持[5]。同时,教师可邀请学生家长或实习单位导师参与现场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社会关注与尊重,增强成就感与职业认同。这种跨课堂合作能有效拓宽学生的心理支持结构:他们不仅依赖教师,也在同伴和社会角色中找到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表达机会。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课堂问题,还与未来职业定位关联密切。跨学科协同不仅强化情境真实性,也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从而增强心理韧性与发展信心。

(四)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识别与调节,提升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韧性

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因自我怀疑、成绩压力或表达障碍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其课堂表现和学习坚持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识别与调节训练,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做法包括:每节课前设置“情绪卡片”签到环节,让学生用图标、颜色或简单句子表达当下情绪,如“I feel nervous today”;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课堂节奏或互动方式,体现教学的人文关怀。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明显焦虑或退缩表现时,教师应采用非惩罚性引导,如转移注意力、分解任务难度、安排小组支持等方式,避免学生情绪持续积压。课后通过“情绪日记”或“反思表”形式,引导学生觉察自己在课堂中的情绪变化及成因,并尝试用正向语言表达自己下一步的应对计划,如“Next time I will try to ask for help”或“I can do better with practice”。这一系列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渐建立自我调节机制,提升学习抗挫能力,在面对语言障碍或评价压力时,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心理韧性。对于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五)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发展性自我认知

中职英语教学中,评价往往聚焦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状况,教师应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将心理成长纳入评价维度。教师可以设计“表现记录表”,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自我表达、情绪调节等细节。每次课后,学生进行简短自评,如“我今天在英语课堂上的自信指数”“我今天用英语表达内心的次数”;教师结合观察记录和学生互评,共同给予反馈。反馈中,应特别强调进步点,不拘泥于语言正确性,以鼓励积极表达与尝试。周期性进行“成长反馈会”,教师汇总学生语音、表现及自我认知的变化,将“我做到了”作为重点,提升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关注。这一过程性评价不仅体现学生成长的多样维度,还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中职学生常因学习压力和自我质疑失去热情,通过看到成长路径、获得真实反馈,可以重建积极心态,也能促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保持热忱并提升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当前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现象,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每位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通过融入情感投射活动、设计任务型情境对话、开展跨学科协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识别与调节和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等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焕发生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邵艳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英语教师,2025,25(02):101-103.

[2]胡沛.中职英语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J].青春期健康,2024,22(22):68-69.

[3]齐雪芳.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开展策略[J].校园英语,2024,(16):168-170.

[4]朱建英.三全育人下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英语,2024,(10):133-135.

[5]高晓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24,(06):32-34.

作者简介:全勇华(1981.12-),女,汉族,广西贺州人,本科,广西新闻出版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英语。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