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策略;生活中的比
正文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在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其中,数学问题意识是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疑惑、好奇和探究心态,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的重要动力。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小学问题意识培育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问题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主动提问的习惯和能力,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善于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面对数学问题时,缺乏深入探究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往往满足于表面的理解和记忆;三是缺乏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制约了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它既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又是该单元的“种子课”。比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求学生对其含义和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他们对比的概念理解存在难度。因此,教材创设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如“对比图片大小”,以引导学生从几何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图A、B、C、D、E的长宽比例关系,从而抽象出比的概念。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在生活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其后续学习比的应用知识奠定基础。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开始学习比的知识。在这一关键过渡时期,“生活中的比”这节课扮演了桥梁的角色,有助于衔接新旧知识。由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尤为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并引导他们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数学问题意识,从而深入理解比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在课堂的起始阶段,为了迅速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并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鼓励他们勇于提出疑问。例如,在“生活中的比”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预习的收获和疑问,然后创设一个与比相关的故事情境,如珠宝店盗窃案中福尔摩斯利用脚印长度推断嫌疑人身高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脚印长度与身高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或比例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种故事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教材探究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元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加深对比的概念理解。例如,在“生活中的比”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尺寸的照片(图A、B、C、D、E),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照片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它们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发现照片呈现的效果与图形的长和宽存在关系,但具体是怎样的关系还不清楚。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在图上标注和计算不同长方形的长和宽,探索图B和图D与图A最像的原因,从而得出“判断长方形的形状是否相似,需要考虑长和宽的倍数关系”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性的活动来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从而逐步形成数学问题意识。
(三)鼓励主动提问,指引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
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理解了判断长方形形状相似需要考虑长和宽的比例关系。基于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预习知识,阐述比的概念,并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和探讨。例如,在介绍比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意义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与比相关的问题,如“比号的正确书写方式是什么”“三个数之间能否形成比”及“比和比值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价值,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深入挖掘练习题中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教师应具备从练习题中提炼创新元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个维度审视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其数学问题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可以通过给出特定的习题模式和比例规律,鼓励学生根据这些规律举一反三,灵活利用不同情境提出多样化的数学问题。例如,在“生活中的比”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出“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为1∶3”这一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比设计其他情境中的练习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并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根据隐含信息提问。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含有隐含信息的练习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数学问题意识。例如,在“生活中的比”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班级里有14名男生和16名女生”这一信息,然后省略“班级总人数为30人”这一隐含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编写与比相关的数学题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从不同角度提出新问题,从而有效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是提升他们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挖掘教材探究点、鼓励主动提问以及深入挖掘练习题中的创新点等策略的实施,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并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应用价值,还能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磊,金红梅.“积淀方式”理论支撑下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辽宁教育,2022(23):49-52.
[2]邱娜玲.批判性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养成[J].内蒙古教育,2021(22):39-44.
[3]何青婧.立足深度学习,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J].求学,2021(27):65-66.
[4]嵇宪长.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核心素养: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5):31-32.
[5]樊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4):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