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目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智能化课堂的创建
摘要
关键词
信息素养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智能化课堂;创建
正文
引言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正面临工具理性与素养目标的失衡困境,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难以应对智能时代公民素养的新要求,尤其在"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处理"等核心模块中,学生常陷入技术崇拜与价值判断缺失的双重危机。以重庆大学出版社教材为蓝本的智能化课堂创新,通过"校园噪音地图""智能图书借阅系统"等项目的持续迭代,构建起技术实践与思维发展的动态耦合机制。本文聚焦信息素养目标达成的深层逻辑,剖析如何将掌控板传感器、AR沉浸式学习等智能技术转化为计算思维培养的催化剂,在调试物联网设备灵敏度、优化机器学习参数的具身体验中,重塑学生技术伦理认知与数字化创新能力,为破解"数字原住民"素养培育难题提供理论参照。
一、信息素养目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智能化课堂的创建特点
智能化课堂的构建以重庆大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载体,通过“物联网植物养护系统设计”“校园安全智能监测”等项目实现技术工具与学科目标的深度耦合。学生借助掌控板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时,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已悄然融入观察湿度变化曲线的实践中,这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操作的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机房教学中“菜单式软件学习”的局限。课堂中AI作文批改系统的应用尤为典型,当学生对比机器评价与教师反馈的差异时,信息甄别意识在辨析算法逻辑局限性的过程中自然生长,而智能平台自动生成的可视化错题图谱,则将原本分散的操作失误转化为结构化认知模型。教师角色由技术操作示范者转型为项目架构师,如在“设计智能图书借阅系统”任务中,通过分解RFID标签识别、数据库检索等子模块,引导学生在调试扫码灵敏度时理解“输入—处理—输出”的计算思维链条,这种教学形态的进化标志着智能化课堂已从设备堆砌走向思维深化的新阶段。
二、信息素养目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智能化课堂的创建意义
(一)智能化课堂重构了信息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当四年级学生在“校园噪音地图”项目中运用分贝检测仪与编程软件时,数据采集不再停留于Excel表格填写,而是通过GPS定位与声波可视化技术生成动态热力图,这种真实问题驱动下的信息处理体验,使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在讨论“如何平衡操场活动与教学秩序”时生根发芽。智能技术的介入尤其体现在差异化学习中,如编程模块教学时,AI辅助系统能根据学生流程图设计的逻辑漏洞,推送匹配的思维导图支架,这种精准支持使“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的素养链条形成闭环。更深远的价值在于打通学科壁垒,五年级“非遗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要求整合3D扫描、全景拍摄等技术,学生在复原传统建筑榫卯结构时,不仅掌握三维建模技能,更在跨学科实践中理解技术伦理,这种融合创新正是智能时代公民素养的核心要义。
(二)技术赋能推动教学评一致性实质性落地
智能课堂的实录分析系统能捕捉学生操作微表情,当“图文混排”任务中某生反复调整字体未果时,系统自动推送图文对比案例库,这种即时反馈机制将评价嵌入学习过程。在“智能家居模型搭建”单元,物联网平台记录的学生操作轨迹数据,为教师提供思维可视化分析依据,如某组学生优先调试语音控制而非触发开关,反映出人机交互设计思维的差异,此类数据的积累使素养评价突破传统作品打分模式。尤为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学生在“网络信息安全”主题创作的数字徽章,通过去中心化存储形成不可篡改的能力成长档案,这种技术赋能的评价革新,使信息素养发展过程变得可追溯、可验证。
(三)智能生态催生师生协同进化新样态
教师通过智能备课系统获取生成式教学设计建议时,如在“Python绘图”单元中融合数学坐标系知识,技术倒逼下的专业成长显现在跨学科整合能力提升。学生面对“智慧农场”项目中的传感器故障,通过查阅开源硬件社区解决方案,展现出技术时代自主学习力的觉醒,这种师生共同应对技术不确定性的过程,重构了“教学相长”的时代内涵。当六年级学生用机器学习训练垃圾分类模型时,调试参数获得的不仅是准确率提升,更在算法偏见反思中形成技术批判思维,这种超越工具使用的深度学习,标志着智能课堂已孕育出数字原住民应有的技术哲学素养。
三、信息素养目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智能化课堂的创建策略
(一)技术工具与学科思维的梯度融合策略
依据重庆大学出版社教材编排逻辑,低年级从“智能插花艺术设计”入手,通过颜色传感器识别花卉搭配美学规则,在拖拽式编程中渗透事件驱动思想;中年级“校园能耗监测系统”项目则要求用串口调试工具分析用电数据波动,培养数据抽象能力;高年级“AI诗人创作助手”需训练古诗生成模型,在调整语料库权重时理解算法局限性。这种螺旋上升的技术整合路径,使智能设备不再是孤立教具,而是思维发展的脚手架。
(二)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学习空间构建
依托教材“数字公民”模块,打造MR校园安全演练场景,学生佩戴AR设备处置虚拟网络攻击时,信息安全意识在沉浸体验中内化。智能空间的价值延伸至课后,通过云端协作平台,学生在社区开展“老年人智能助手”开发,将课堂习得的语音识别技术用于解决代际数字鸿沟,这种虚实交织的学习网络,使信息素养培育突破教室物理边界。
(三)人机协同的精准教研支持体系
建立教师智能教研助手系统,自动分析“递归算法”等教学难点中的学生认知轨迹,生成三维热区图谱。当数据显示70%学生难以理解循环终止条件时,系统推荐“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替代案例,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使教师从经验型判断转向循证式教学。更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区校协同教研共同体,实时共享“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主题的教学智慧结晶,这种技术赋能的教研新生态,成为智能化课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
结语
智能化课堂的深化实践昭示着信息技术教育正从工具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范式革新。当学生在"智慧农场"项目中调试土壤湿度传感器时,技术操作已升华为理解万物互联的认知媒介;当区块链技术将课堂作品固化为不可篡改的数字徽章时,学习评价便超越了简单的技能考核,演化为数字公民成长轨迹的全息映射。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MR技术构建的虚实融合学习空间,更反映于师生协同破解传感器故障时迸发的技术批判思维。
参考文献
[1]冯雅丽.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J].家长,2025,(01):145-147.
[2]吕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4.
[3]韩宇.学习支架在小组学习中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4]刘天翔.项目式学习提升高中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23.
[5]薛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杜宏,男 ,汉族,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本科,一级教师,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