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王春藻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组织方式与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其带来了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教学资源的智能化与课堂结构的动态化。传统高职英语教学长期受限于师资差异、学生基础不均、教学内容泛化等问题,教学效率与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均面临挑战。本文从AI技术赋能教育的现实背景出发,分析高职英语教学在内容呈现、学习反馈支持与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探讨基于智能推荐、语义识别与语言生成等AI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人机协同—场景嵌入—反馈驱动”的系统优化路径。研究表明,AI视域下的教学模式创新不仅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也为构建“因材施教、智能协同、生成导向”的新型英语教学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人机协同教学;智能反馈机制

正文


引言

随着“AI+教育”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正经历从“教师主导—统一传授”向“学生中心—智能引导”的深度转型。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传统模式存在显著瓶颈。一方面,高职英语课程普遍以通识公共课形式展开,缺乏与专业融合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学生层次差异大、学习动机薄弱,导致教学效果分化严重。据明达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一项调研显示,65%的英语教师反映“学生基础差异大导致课堂兼顾困难”,72%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未来职业场景关联度低”,教学内容脱节直接影响其学习投入与语言迁移能力。

此外,在教学实施层面,师资队伍构成结构不均:部分教师缺乏行业背景、难以将英语知识与具体职业任务有效对接,而另一些教师则因经验丰富而形成固定教学范式,导致课程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更有甚者,据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跟踪数据,超过80%的高职毕业生反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英文邮件撰写、客户口语交流等任务时感到力不从心”,反映出英语教学与职场英语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断层。

面对上述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自适应学习等方面的突破,正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破局的新路径。AI的引入不仅重构了教学资源分配机制、提升了课堂组织的响应性,更为师生互动、评价反馈与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了结构性支撑。本文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出发,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各环节的融合逻辑,并提出AI驱动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提升与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可行方案。

一、AI技术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教学内容智能化呈现

AI技术能够将传统教材转化为多模态、结构化的数字资源,实现文字、音频、视频的智能组合与动态生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将教材语篇转化为对话模拟、语境互动、实时问答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沉浸感。基于语义分析的语料筛选工具,还可根据学生学习层级自动匹配词汇、句式和语篇,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精准度,改变以往“一刀切”的内容推送模式。

(二)重塑教学组织与课堂形态

AI赋能下的教学组织方式打破了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封闭课堂结构。借助自适应学习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兴趣与节奏选择内容、控制进度、获取反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教师角色也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设计者与过程引导者转变,借助AI分析平台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数据,动态调整教学节奏与策略,从而实现教学结构的高度弹性与互动性[1]

(三)增强学习行为的过程追踪与反馈支持

AI系统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建模,实现学习路径记录、错误模式识别、兴趣偏好分析等功能。在口语训练中,AI语音识别系统可精准捕捉学生发音问题,提供语音打分与纠正建议;在阅读训练中,系统可根据学生答题时间与点击轨迹评估其理解深度,给予针对性反馈,构建“学习—诊断—调适”闭环,实现个性化学习管理。

AI能力向教学模式创新的转化逻辑

AI技术在教学内容、课堂组织与反馈机制等方面的深度介入,已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结构性工具与资源保障。但若想真正释放AI的潜能,仅依赖技术本身远远不够,还需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重构,使其从“能力赋能”走向“教学变革”。教学模式不仅是技术应用的落点,更是教学理念、组织方式与评估体系的集成体现。因此,有效的AI技术应用应当落实在“人机协同的教学系统建构”“嵌入式情境下的任务驱动设计”以及“全过程的智能化教学评价”三个核心维度中,推动高职英语教学向精准化、个性化与实效性转型。

二、AI驱动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重构路径

(一)“人机协同”课堂教学系统构建

AI支持下,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输出的空间,而是人机交互的多维场域。教师可结合AI系统推送的学生学习数据,调整课堂任务设置与讲解重点;AI系统则作为学习助教,承担资源提供、过程记录与即时反馈任务。在词汇教学中可引入图像识别与语音匹配,在语法教学中可设置即时句式纠错与再造练习,实现“教师引导—AI支持—学生主动”的三元协作结构。AI还能根据学生表现自动生成学习曲线与能力雷达图,帮助教师精准识别教学短板,制定差异化辅导策略,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嵌入式学习情境下的任务驱动设计

AI系统的语义识别与场景建构能力,使任务型教学具备更强的沉浸感与真实性。可设计基于行业英语、职业任务或模拟情境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如“机场服务对话模拟”“商务邮件生成训练”“技术手册阅读与翻译”等,借助虚拟人、语音助手与智能文本生成平台,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真实性与目的感。任务过程中,AI可多轮交互,支持资源推荐、语言纠错、思路提示等,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与协同能力。进一步引入角色扮演与虚拟演练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学任务的挑战感与学习黏性,拓展语言实践场域。

(三)教学评价机制的智能化转型

基于AI的教学评价可实现“学中评、用中评、评中学”的全过程覆盖。系统可追踪学生在平台中的学习时长、任务完成度、互动频率、语言质量等多维指标,构建个体化学习画像。结合智能打分系统与学习分析模型,教师可在大班授课中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反馈与分层指导。评价内容从结果走向过程,从知识掌握扩展到综合能力与思维表达。系统还可记录学生在虚拟任务中的行为数据,如语言组织、语境反应与跨文化理解,形成多维度、多场景的综合评价体系,更全面反映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成长轨迹[2]

 

三、AI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的保障机制

(一)教师数字素养与技术融合能力提升

AI的有效介入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高职院校应构建“AI+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强化教师对数据分析、平台操作、内容重构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建立以“技术认知—教学融合—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教师成长体系,推动教师角色从“讲授者”向“设计者”“数据解读者”“学习引导者”转型。

(二)课程资源智能化平台建设

AI驱动的教学模式需以智能资源平台为基础支撑。应推进教材数字化、内容模块化、资源数据库化建设,整合语料库、任务库、案例库、情境视频与AI工具于统一平台,支持教学资源的智能调用与跨课程重构。同时构建开放共享机制,实现校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学协同与语言迁移能力培养,提升平台资源的复用率与服务广度[3]

(三)制度层面的技术应用保障机制

AI介入教学过程中,数据隐私保护、学生数据知情权与平台公平性问题需纳入治理体系。应制定明确的AI教育工具使用规范,明确教师、平台、学生三方责任边界,建立动态监督与评估机制。同时应鼓励开展AI教学试点、课题研究与教学竞赛等活动,在制度层面形成“试点—反馈—优化—推广”的技术融合机制,保障AI技术在教育场域的稳健运行与持续迭代。

结语

AI技术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范式重塑与质量跃升的历史机遇。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组织形式与评价机制,AI可有效推动教学从“统一传授”走向“个性引导”,从“教材中心”走向“任务中心”,从“结果导向”走向“过程导向”。然而,这一变革并非技术主导下的简单替代,而是教师理念重构、资源平台建设与制度机制完善的系统性变革,必须在教学观念、能力结构与保障体系层面同步推进。未来高职英语教学需在保障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构建“智能适配—人机协同—教学共生”的融合生态,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教育的数字转型与价值跃迁。

参考文献
[1] 王琳. 基于AI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 教育信息技术, 2023, 31(4): 42-46.
[2] 李晨曦.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4, 41(1): 15-19.
[3] 郑语清. 高职英语课程智能化教学模式实践与反思[J]. 职业教育研究, 2023, 39(7): 53-5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