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数学能力意识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高职数学;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意识;项目导向;职业情境
正文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与思维性的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然而,传统高职数学教学多侧重于概念逻辑与公式训练,忽视了学生应用意识与职业关联度的培养,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用不出、看不懂、想不到”的应用困境。在新工科、产教融合与职业能力导向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实际意义的理解,强化其数学工具使用意识,已成为课程教学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聚焦高职学生应用数学能力意识的培养,以职业情境为载体,以项目化任务为媒介,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习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数学知识由“知识积累”向“能力迁移”的转化。
一、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数学知识孤立教学影响应用迁移
当前多数高职数学课程仍采用以章节为单位的线性讲授模式,重点集中于定理、公式与解题技巧的讲解,缺乏对知识应用场景的引导与分析。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工具功能缺乏认知,仅停留在应试层面,难以形成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的思维方式。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但在实际问题中常表现出逻辑断层,无法自发联结所学内容与现实问题,从而影响在专业课程和岗位实训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降低了学习的延展性与实用性。
(二)学习动机与职业联系缺失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数学学习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法清晰认知数学与职业实践的关系。当学生看不到所学内容在岗位中的实际价值,往往将数学视为无关紧要的“理论负担”,从而态度消极、投入不足。这种认知错位使数学课程被贴上“难学无用”的标签,削弱了其学习积极性与应用意愿。
缺乏“为何而学、学以何用”的意识,是阻碍应用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在缺少情境连接与任务引导的课堂中,学生易陷入对概念和公式的机械记忆,难以将知识迁移至真实工作场景,造成“学而无用”“用而不会”的常见问题。内在动机的长期缺失,也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数学的逻辑与工具价值,进而影响其持续学习与能力发展。
(三)缺乏真实问题导向的实践支撑
多数数学课堂仍以课本练习为主,缺少基于职业需求的问题引导与数据分析任务。教学多集中在公式记忆与单一解题技巧,易流于机械推导与模式套用,缺乏与岗位实际相结合的任务情境。这种脱离现实的“孤立式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形式层面,难以构建从抽象概念到实际问题的应用通路[1]。
当学生面临如“根据成本趋势进行定价分析”或“用概率模型辅助决策”等真实任务时,常因缺乏跨情境迁移与问题整合训练而无法灵活运用所学,导致知识断层与思维停滞。实践任务的碎片化与缺乏有效验证,也削弱了学生对数学工具价值的认知,不利于形成“学用融合”的认知闭环,制约其综合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构建职业导向的教学目标体系
针对高职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知识孤立、动机缺失、实践不足”问题,需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实践设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应用意识培养。首要任务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方向和评价依据。在设定课程目标时,应明确数学知识与岗位技能的对应关系,突显各模块在职业中的实际功能与价值,避免内容空转、能力脱节。
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更应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课程内容需依据行业发展与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使教学具有前瞻性和岗位适应性。通过能力需求的深入分析,可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同与主动性,引导其将抽象知识与实际任务建立联系,形成“学为所用”的学习逻辑,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设计
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理解的任务,是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学习深度的关键。通过构建“任务引领—知识获取—问题解决—反思迁移”的教学流程,教师可打破以知识点为主线的碎片化教学,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
任务驱动教学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多变量和复杂条件中进行分析、建模与验证,使知识内化为工具,具备实际调取与灵活运用的能力。设计任务时应注重整体性与关联性,避免知识点与问题之间的机械匹配,努力在任务中融合多个知识模块与思维策略,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理解。
任务的真实性与挑战性是激发学生应用意识的关键。教学内容应贴近职业领域的典型流程与技术要求,引导学生在任务推进中建立“学—用—思”的认知闭环,实现从知识掌握向能力迁移的转变。模块化结构不仅提升教学组织效率,也为学生提供连续反馈与成长体验,推动数学学习向实践导向不断深入。
(三)强化项目实践中的数学嵌入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专业项目中合理嵌入数学知识点,是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路径。教学中可与专业课程协同设计跨学科项目,如“智能车编程路径优化”“绿色建筑用能数据分析”等,引导学生在完成完整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分析与建模的核心价值,推动数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内化与迁移。此外,还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模型假设、计算精度与数据误差等关键环节,深化对数学在实践中精确性与规范性的理解[2]。
三、推动学生数学工具意识的支持路径
(一)构建情境化资源支持体系
情境化资源能有效弥合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鸿沟。教师应开发以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数字化案例库,包括工程数据分析报告、生产流程指标监控、岗位技术参数建模等素材,引导学生在资源阅读与任务完成中形成数学应用认知框架,进而构建“问题—数据—模型—结果”完整思维链条。资源设计应注重与不同专业方向的对应性,涵盖制造、物流、金融、建筑等典型行业,使学生在多场景切换中逐步建立跨任务应用能力与分析视角,提升数学工具的实用感知与熟练度。
(二)提升教师数学教学的应用导向能力
教师是培养学生数学工具意识的关键推手。高职数学教师应拓展对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了解,提升将数学知识嵌入真实工作任务的设计能力。建议通过“行业挂职+教学研修”的双向机制,推动教师深入产业一线,获取典型应用案例,并将其转化为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内容的职业匹配度与实践价值。同时应鼓励教师参与校企联合教研项目,利用企业实际问题构建教学情境,推动教学内容向“问题驱动、岗位导向、任务落地”的模式转型[3]。
(三)建立应用能力评价与激励机制
仅靠过程教学难以持续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需在课程评价中融入应用导向指标。通过设置“建模能力评分”“数据解读能力测评”等模块,构建涵盖知识掌握、工具使用、任务完成与反思提升的多元评价体系,同时与学分制、奖学金或实习推荐挂钩,形成“以用促学、以评促转化”的长效培养机制。可引入“任务成果展示+同行互评”机制,将学生实践作品转化为评估依据,提升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公正性与激励性,营造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氛围。
结语
在高职教育中,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实现教学价值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职业导向的目标体系、任务驱动的教学结构与实践平台,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工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推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学改革还需统筹资源建设、教师能力提升与评价机制优化,推动课程深度对接专业需求。
本研究以明达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开展实践,具有一定局限,尚需在更多专业与院校中进一步验证策略的适用性与成效。此外,教学改革的长期影响仍有待系统跟踪,特别是在学生能力成长与岗位适应层面的实际效果上,亟须更多实证数据支持。
未来应持续拓展高职数学与产业、专业的融合路径,使数学真正成为服务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实现“为用而学、以用促学”的育人目标,助力高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晓珊.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能力培养策略[J]. 教育现代化, 2023, 44(6): 72-75.
[2] 周俊峰. 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数学中的实践路径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 2024, 39(2): 58-61.
[3] 李慧敏. 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与应用意识研究[J]. 数学教学通讯, 2023, 18(5): 3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