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能源类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路径探索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刘彤彤 刘语灿 乔琳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摘要

高校学生数量逐年攀升,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工作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引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在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优势。“全员”强调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类主体的协同联动,“全过程、全方位”是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空间和时间维度而言,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能源类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课程内容设计、实践环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载体运用相结合,发挥能源类高校职业对口优势,打造既有完备体系又具人文关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

能源类高校;“三全育人”理念;职业生涯规划

正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十三届大学生思政项目一般课题:基于“三全育人”的能源类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路径探索

一、导语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顺应时代潮流,融入时代元素,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立足高等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指导学生正确认知个人能力、性格、专业特征等与职业的匹配度,帮助学生在人生中实现自我;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需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能源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息息相关,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能源行业面临转型,亟需大量人才,能源类高校更应发挥办学优势,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三全育人”的联系

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意识、锻造坚强的从业品格、打造坚实的就业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全育人”的成效和质量。

1、以“全员”为特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具有广泛性

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为目的,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的数量、质量等为评判标准,作用的主体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过程中从空间和时间上共同起作用。这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的来源非常广泛,从社会环境中的每一位个体到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可以成为教育主体,对学生就业观的引导起作用。

2、以“全过程”为特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具有可持续性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强调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层次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观教育。从学生懵懂无知跟随家庭对职业进行初探,到学生进入学校跟随老师对就业进行分辨、认同和选择,再到学生进入社会跟随环境对就业进行再选择,不同的教育主体均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的职业生涯愈发完善,保证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

3、以“全方位”为特征,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具有全面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主体利用课程、网络、实践、文化引导等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又将社会和家庭中的教育模式囊括进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将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统一,共同作用于学生,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路径的全面性。

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高校、社会、学生个人的相互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由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共同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观教育,引导其形成合理的就业价值观。

1、发挥高校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行业认同

高校是学生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重要衔接,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重要阵地。一方面,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在思政课中融入能源行业的发展史,进行政治观、就业观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将第二课堂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培养学生对能源行业的荣誉感。

2、发挥社会的主环境作用,增强行业引导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取向能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政策引导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鼓励学生去基层就业,实现人生理想;另一方面,舆论引导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辅助性作用,通过宣传能源行业的企业担当,鼓舞更多的毕业生到能源领域就业;最后,企业的用人需求透明化为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自我完善,找到满意的工作。

3、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职业选择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形成良好的职业平等观、创新创业观念、为人民服务观念等就业价值观,有助于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认知,并在大学的不同阶段进行修正,可执行性越强,越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能源类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路径探索

高校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通过与课程结合、与第二课堂结合,以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投身能源行业,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年力量。

1、发挥课程的作用,夯实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根基

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的教育作用,要打造完备的课程体系,丰富授课老师的知识储备,提高老师的授课能力。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成果引入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切实扛起责任,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

2、发挥实践的作用,插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翅膀

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社会进行接触,感受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就业观念,与学生自我的就业观进行冲突、融合,形成更完善的就业观;通过金工实习、企业实习等实习活动,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去,了解企业运作的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参加竞赛,锻炼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国家发展大势的感知能力,更能促进学生为国读书的动力。

3、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铸造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魂魄

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校园风格的一种展示,也可以激励学生对学校产生自豪感,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石油大学为例,学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无时无刻不激励着石油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

4、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让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飞的更高

利用网络载体,能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灵距离,更加广泛、快速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同时,网络载体可以更大化的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反复练习、线下提问等方式切实提升就业能力。

结语

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引入“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要素引导,社会、高校、企业、个人的多主体联动,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学业水平、实际诉求,精准施策,一人一策,推动教学课程、技能实践、校园文化、网络载体的多元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认同感,促进其调整自我认知构建高匹配度的职业规划,积极学习锻炼从业相关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也有利于能源类高校发挥职业对口优势,打造既有完备体系又具人文关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红萍,黄慧,邹陆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地方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就业[J].时代报告,2021(01):52-53.

[2]张凯蒙.疫情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引导与处理——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1):136-137.

[3]杨艳,甘路有.论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四重维度[J].现代教育科学,2021(01):90-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