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模式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探索——以大班"排序"主题教研为例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钱颖 马丽敏

宣化区幼儿园

摘要

本文以幼儿园大班“排序”主题教研活动为切入点,深入且系统地探讨在幼小衔接关键阶段如何高效培养幼儿的数学模式认知能力。通过紧密结合理论与丰富实践,详细阐述排序教学的核心概念、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以及深刻的教学反思,旨在为幼儿园教师开展数学启蒙教育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与科学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小衔接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其基础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排序作为数学模式认知的基础内容,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还能为其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面临诸多困惑:如何把握排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怎样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价值的排序活动?如何引导幼儿从简单的模式识别发展到创造性思维?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二、排序教学的核心概念

1. 模式认知的本质  

模式是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的重复或递增序列,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幼儿来说,认识模式不仅是一种数学能力,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帮助幼儿理解:模式具有规律性、重复性和可预测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2. 幼儿模式认知的发展特点

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大班幼儿的模式认知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轨迹:从简单识别到主动创造从单一属性到多维特征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从被动模仿到主动表达

3. 模式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

排序知识涉及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四大准备中的社会准备与学习准备。在活动中,幼儿懂得与同伴之间合作完成规定的内容,幼儿之间互相沟通合作,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任务意识的集中体现。大班幼儿在对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和内容充满探究欲望,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探究到底,直到解决问题,同时在探究中锻炼自身的专注力,思考力和学习能力。这为小学之后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幼儿增强对模式的理解

1. 认识考虑材料和模式的复杂程度

早期模式活动给幼儿提供可以操作的实物,颜色通常对幼儿来说是最显著的视觉属性。形状和尺寸也是视觉属性。能帮助幼儿关注颜色以外的重复的属性特征。

2. 注意关注幼儿自己创造的模式。

除了成人刻意的示范和引导,幼儿自己也在创造和发现模式,幼儿核心经验越多,创造模式越能体现他们对关键概念的理解,事实上,越鼓励幼儿解释自己的创造与发现,他们识别重复单元的能力就越强。

3. 描述和讨论模式有利于增进理解。

隐性、非正规的模式知识,需要大量经验与教师支持,才能转化为数学知识。这个过程,语言是重要工具。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帮助幼儿关注规律性和重复性。例如:“从这个模式里你看到了什么?什么部分是重复的?

4. 利用教室环境与一日生活中的幼儿活动探索模式。

精心布置的教室环境可以促进幼儿对模式的探索。幼儿常在美术作品中创造模式,可以提供多种纹理和色彩的材料。歌曲和手指游戏帮助幼儿发现和描述模式。在许多图画书中也可以找到模式,例如:”《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幼儿很快就能学会书中简单重复的词句,要求幼儿指出重复的语句,可以帮助他们“数学化”听到的模式。

四、教师如何上好一节模式概念下大班排序集体教学活动

教研案例一:《有趣的粗细排序》

孟老师利用不同粗细的树干,引导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排序规律。

教研案例二:《奇妙的旋转排序之旅》

王老师设计旋转排序板,培养幼儿空间思维与创造力。

教研案例三:《我们的班级模式》

张老师带领幼儿观察班级环境中的花纹、拼接等模式,将数学与生活结合。

通过对以上课堂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以及集体教研的共同探讨,我们梳理总结出以下在排序教学活动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活动语言的严谨性

排序教学中,教师描述序列语言要简单、恰当、易懂,便于幼儿识别规律。避免出现误导性表述,如量词使用错误等。

(二)活动设计的递进性

活动设计要有重难点,环节占比合理,难度递进,且为目标服务。教师要了解幼儿核心经验,避免活动时间过长、环节平行重复。

(三)要求要准确合理

排序活动需明确方向,从左向右还是从上向下,方向不同结果不同。操作要完整,规律需重复两次以上,教师操作前要强调清楚。

(四)操作完成后的自查与互查

操作后检查是检验幼儿掌握程度和保证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大班幼儿有独立判断能力,可自查和互查,这一能力有助于小学作业检查。

(五)教具的合理性

操作材料的格子数量、幼儿与教具数量关系、操作场地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避免制约幼儿排序模式。

(六)幼儿表述

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给予表达机会,鼓励大胆总结规律、创造独特名称并说完整话,教师认真倾听并积极引导。

五、优化排序活动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教师的倾听与回应

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专注,密切关注幼儿的表述。当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巧妙的肯定和回应,可以通过语言支持,如用鼓励性的话语表扬幼儿的独特见解;也可以通过眼神鼓励,传递对幼儿的信任和认可。即使幼儿的回答并不完全正确,教师也不能直接否定,而是要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保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数学知识渗透

数学教学活动是延续性的,一环扣一环,幼儿必须具有一定经验才能获得当前知识,所以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授课班级幼儿的基础,教学内容既要有挑战性又必须符合幼儿现有经验与发展水平。教师的范例须精准,避免知识概念的模糊、错误。比如让幼儿识别规律出现的前提,必须是两组或两组以上重复出现的排序才能称之为规律。

(二)数学语言使用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提出要求时必须使用专业、清晰、严谨的数学语言。例如,在量词的使用上,教师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混淆或错误;在阐述排序操作的要求时,要详细、明确,让幼儿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在描述序列特征时,要运用准确的数学术语,简洁明了地表达出序列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使用,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材料的提供及摆放

排序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多样且丰富,需要考虑到每一步材料的充足性、实用性以及几轮操作之间材料的平行或者是否有难度的递进。

在材料上多花一些心思,考虑材料的多次重复使用,比如最简单的AB规律,可以用不同材料设计不同难度的排序规律,针对大班幼儿也可以增加难度,可以用相同材料改变花样或者摆放方式进行创意排序,充分发挥幼儿创造力。考虑材料的属性特征,对于幼儿发散思维,依据维度可能出现不同的排序情况。

(五)教师总结话语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总结话语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幼儿梳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准确,让幼儿能够迅速捕捉到关键词。在幼儿能够理解的前提下,教师要尽量多用数学语言进行总结,帮助幼儿建立规范的数学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教师的总结话语还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幼儿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幼儿座位与分组

在排序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时间通常不止一轮,因此涉及到幼儿座位的合理摆放。教师要考虑座位的布局是否方便幼儿拿取操作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之间的分享和交流,以及是否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在活动形式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择集体操作或分组合作的方式。在大班年龄段,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渐增强,教师 交流能力。在分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幼儿,使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能力、性格等方面能够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小组任务的顺利完成。

六、结语

排序教学对幼儿思维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教研实践,我们认识到要尊重幼儿学习特点,把握数学教育核心价值,设计促进幼儿发展的排序活动。希望本文能为幼儿园教师开展科学领域数学活动提供参考,让幼儿在有趣的排序活动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 2012.

[2] 黄瑾.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与教学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