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表达路径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苏慧敏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摘要

在全球视觉文化快速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表达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梳理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现状,分析其在当代表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提出融合设计思维、媒介技术与文化叙事的表达路径。研究指出,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表层化表达难以满足当代视觉传播的多元需求,应通过内容再造、形式更新与语境迁移等策略实现文化元素的当代表达,从而提升视觉传达作品的文化深度与传播价值。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传统文化元素;当代表达;设计思维;文化传播

正文


引言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信息传播与审美表达的重要媒介,正在数字化、融合化趋势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全球视觉体系中保持文化主体性、提升本土设计话语权,成为视觉设计教育与实践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外在表现,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审美传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然而,在当前的设计实践中,传统文化元素往往面临“符号化”“表层化”“审美断层”等诸多困境,难以实现文化内核与设计语义的深度融合,导致视觉传达作品出现形式模仿、内容雷同、文化表达贫乏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表达路径,不仅有助于丰富视觉语言体系、提升设计的文化厚度,也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再生与传播。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出发,结合视觉设计传播逻辑与媒介发展趋势,提出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当代表达策略,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参考。

一、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意蕴

(一)彰显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元素承载着民族精神、审美趣味与价值追求,其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形式传承,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表达。在信息全球化浪潮中,强化文化标识性和视觉差异性已成为视觉设计的重要目标。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重构表达,不仅能够增强设计作品的文化辨识度,还能激励年轻一代设计师从本民族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提升其文化归属感与价值认同,使作品在多元化语境中绽放独特魅力。

(二)丰富视觉语言与符号系统

传统文化元素具有高度的视觉象征性与艺术表现力,包括图腾符号、传统纹样、书法字体、山水构图等,均为构建富有深度与层次的视觉语言提供丰富资源。通过对传统元素的挖掘与重组,可有效拓展设计师的表达手段与符号系统,使作品在形式多样性与语义表达上更具张力。传统视觉语言的运用还可与现代图形语言融合发展,构建兼具东方气质与时代感的视觉语汇,满足当代多场景、多媒介的传播需求[1]

(三)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传播效果

在当代视觉传播环境中,具备文化温度与历史厚度的作品更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运用,能够激发观者的文化认同与审美回忆,提升设计作品的传播效果与社会价值。特别是在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城市形象以及文创产品等领域,传统元素通过视觉再造的方式为内容赋能,不仅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有助于构建具象化的国家文化形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创新。

二、传统文化元素当代表达的现实困境

(一)符号化与表层化表达问题

不少视觉设计作品仅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装饰性符号使用,忽略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与内涵逻辑,导致形式雷同、缺乏深度,造成文化元素的“快消品化”。部分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过于依赖表面图形和视觉符号的堆砌,而忽视了对文化背景、历史语境以及精神价值的理解与重构,致使传统文化沦为无根的形式主义表达,削弱了作品的文化厚度与感染力。传统图形的抽离使用,也让设计脱离了文化本质,形成“似是而非”的文化表征,严重制约了视觉传达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叙事张力。

(二)内容创新不足与形式僵化

当代表达中往往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再创造,过度依赖传统视觉风格与元素拼贴,导致作品风格趋同、视觉语言滞后,难以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一些作品在传统图式、构图、色彩使用上存在“复古即传承”的误区,未能结合当代语境与传播逻辑进行创新表达,缺少文化转译的主动性与策略性,从而制约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拓展。更有甚者,在追求“文化元素应用率”的表层考核机制下,设计过程缺乏系统的研究支撑,难以形成风格鲜明、内涵丰富的视觉成果[2]

(三)媒介适配度差与表达方式单一

在新媒体、交互设计、动态图形等多样化媒介背景下,部分传统元素在转换过程中出现“表达断层”,缺乏灵活的转换机制,导致其难以在现代传播载体中有效呈现与传播。许多设计仅停留在平面化或静态传播维度,未能充分挖掘传统元素在数字技术、动态影像、交互体验中的潜力,限制了其表现力的延展与多平台传播的广泛性,进一步削弱了其对当代受众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传统文化的媒介转译如果仅靠复制粘贴而无内容策划与传播机制支撑,则难以实现文化认同与情感连接的有效传达。

三、传统文化元素当代表达的路径策略

(一)内容再造:从文化理解走向符号重构

应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解构、转译与重构,使其从静态图案转化为动态语义载体。例如,将“福禄寿”文化重新演绎为人物IP形象,赋予其现代人格特征与传播属性,使受众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亲近感与认同感。内容再造不仅是形式创新,更应建立在深度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意象由“被观看”向“可参与、可互动”的文化经验转变,增强其情感连接与当代表达力[3]

(二)形式更新:融合现代审美与表现手段

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形式美法则,对传统图形、配色、构图进行现代化重构,实现“古意新构”。如借助极简风格重绘传统图案、采用现代字体重塑古籍排版逻辑,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时提升视觉吸引力。形式更新不仅仅是视觉元素的再编排,更是设计语言在时代语境下的再表达,应强化设计中的留白、节奏、视觉重心等现代视觉语法与传统内涵之间的张力融合。

(三)语境迁移:适配新媒介传播逻辑

应针对不同媒介环境(如社交平台、互动展览、数字终端等)重构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方式,通过动态图形、交互体验、沉浸式技术等手段,拓展其传播渠道与表达维度,使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中实现“活化再现”。尤其在短视频、XR互动装置与社交传播等场景下,应鼓励创作者将传统文化视觉逻辑转化为数字交互语言,强化其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与参与热情。

(四)协同共创:引导公众参与设计表达

鼓励公众参与传统文化内容的再创造,如推出传统文化主题设计征集、手工艺数字化共创活动等,推动设计从“独创”走向“众创”,让传统文化成为公共视觉认知的一部分,提升其社会传播效能与文化凝聚力。高校、设计机构与平台应联动构建“文化共创社区”,通过数字工具与开放版权策略,激发大众创作热情,使传统文化在群体参与中焕发持续生命力。

结语

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当代表达,不仅是设计风格的更新,更是文化自觉的体现。要打破符号化、僵化、边缘化的表现困境,必须从文化理解、视觉语义、传播逻辑等多个维度出发,探索内容再造、形式重构与媒介适配的综合路径。未来,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大众文化审美的提升,传统文化元素将在更加广阔的设计场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构建中国特色视觉语言体系的重要支点,为设计赋予文化深度,为社会注入审美能量。

参考文献
[1] 刘泽林, 张嘉瑜.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再造路径探析[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06):118-120.
[2] 王楚涵. 多元媒介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图式的创新应用[J]. 包装世界, 2025(04):96-98.
[3] 赵珂, 陈燕. 数字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重构研究[J]. 现代装饰(理论), 2025(02):65-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