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与反思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汤雪梅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摘要

在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下,课程思政成为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抓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组成部分,新闻传播类课程不仅承载着专业技能传授功能,更应承担起价值引导与思想教育使命。本文立足高职教育实际,系统分析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独特优势,探讨其在教学设计、资源构建与师资提升中的实践路径,并结合教学现实反思当前存在的深层问题,提出优化对策,旨在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协同赋能,助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关键词

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新闻传播;价值引导;教学改革

正文


引言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正逐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局部发力,扩展为“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全局性要求。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思政功能尤显关键。这类课程天然涉及意识形态、价值立场、媒介伦理等内容,是推动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相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媒介接触频繁,但价值辨识能力相对薄弱,更需要通过贴近专业、融合生活的课程载体开展有效引导。因此,系统推进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落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本文将从建设必要性、实践路径与现实反思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立德树人视野下的课程功能再定位

课程思政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全覆盖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新闻传播类课程因其舆论引导功能与社会认知属性,天然处于意识形态前沿。将其系统纳入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增强课程育人功能、拓展教学深度与提升精神温度的重要契机。当前社会舆论环境复杂多元,高职学生面对信息洪流易陷入认知困境,更需课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协同发力。

(二)专业课程内嵌思政基因的内在优势

新闻传播课程本身涵盖大量与社会价值密切相关的主题,如媒介伦理、新闻真实性、舆论导向等,具备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潜力。诸如“新闻真实”“社会责任”“网络舆情”等教学模块,可通过现实案例导入、舆情事件解析、职业伦理反思等方式,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协同推进,构建以能力为基、以价值为魂的教学新范式。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辨析是非、体悟责任,推动其从“理解价值”走向“践行价值”,形成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多层次互动,助力思政效能在课堂内外全面释放。

(三)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特征催生育人新诉求

高职院校学生媒介接触频繁、表达欲望强烈,但媒介素养与价值辨析能力相对薄弱,极易受到片面甚至错误信息的误导。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其信息识别与批判能力的提升,更能引导其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与行为规范。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技能训练与价值塑造中实现“知—情—意—行”的螺旋式成长,推动其成为专业过硬、思想扎实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课程应围绕热点议题开展开放式讨论,增强学生社会关切意识,提升其作为未来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感[1]

二、高职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重构知识体系与价值引导的教学设计逻辑

在课程设计初始阶段,应打破“知识讲授”与“价值教育”彼此割裂的传统模式,构建以“知识点+价值点”双轴驱动的教学结构。在“新闻采访实务”中,可将抗疫一线记者典型事迹引入课堂,围绕“舆论引导”“职业担当”等关键词展开案例分析与价值探讨,激发学生对传媒职业的现实责任感;在“媒介伦理”模块中,通过典型失实报道案例引导学生反思媒体角色边界、操守底线与社会信任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提升其新闻伦理判断力[2]

(二)构建融合场景化与专业性的信息化资源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不能止步于理念宣讲,必须依托系统性、高参与度的教学资源予以支撑。教师应主动挖掘本地化、专业化思政素材,如整合“两会”报道、地方宣传片、优秀校媒作品与典型人物采访,打造涵盖“情境—价值—实践”的三维教学素材库。并通过微课视频、专题讲座、情景对话脚本等形式,构建“线上互动+线下导学”一体化资源体系,实现资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精准对接与可拓展升级。

(三)构筑双维驱动的教师育人能力提升机制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核心推动者,其育人意识与教学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思政的质量与实效。应构建“理论素养+操作技能”双向并重的教师成长机制,通过校内专题培训、校外实践交流、教研工作坊等多元形式,提升教师对专业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敏感度与转化能力。同时,应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设立专项激励、评优评先通道等方式,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与教学反思中深度嵌入育人导向,形成积极主动的课程思政探索氛围。

三、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教师理念滞后与能力储备不匹配

部分高职教师对“课程思政”仍存在认知偏差,将其等同于传统思政课程或简单的政治口号灌输,缺乏对“价值引导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的系统理解,导致课堂上难以实现内容转化与话语转换的自然衔接。建议高校通过系统化培训路径,如设立思政融合教学专题讲座、开展说课比赛、邀请一线专家进行“课程共建”等方式,强化教师的育人理念内化与教学能力外显,推动其从“会讲”向“善融”转变。

(二)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呈现碎片化与表层化

在具体课堂实践中,思政内容往往以“标签式”“标语化”形式生硬嵌入,缺乏与课程主线的逻辑联系与情境支撑,既削弱了学生的认同感,也容易造成专业知识边缘化。对此,应推动“专业知识—社会现实—价值引导”三线并进的教学设计模式,在案例选择、问题设定与师生互动中自然嵌入价值维度,增强课程叙事的整体性、感染力与内生张力,真正实现“无痕育人”的课堂场景重构[3]

(三)评价体系缺乏育人导向与过程感知维度

当前课程思政实施评价体系大多停留在结果呈报层面,侧重材料收集与课堂记录,缺乏对学生思想变化、情感认同与行为选择的过程性跟踪与多元化分析,导致教学成效难以真实反映。应建立涵盖学习态度转变、责任行为体现、课堂互动质量等在内的全过程成长记录机制,结合同行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观察与行为案例追踪等方法,实现对学生“认知—态度—行为”链条的闭环式评估,使育人成效真正“看得见、评得准、可追溯”。

结语

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德技并修、知行合一”育人目标的关键抓手。本文从课程功能再定位出发,系统分析其在教学设计、资源构建与教师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并针对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理念偏差、形式化倾向与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认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融合通道,构建“内容协同、路径共建、责任共担”的系统机制。未来应持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重构与课堂形态创新,使课程思政真正嵌入专业教育肌理,推动高职教育实现育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升级。

参考文献
[1] 高林. 高职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4(08): 65-69.
[2] 周琼, 黄奕.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 2025(01): 54-58.
[3] 陈惠. 媒体素养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合策略研究[J]. 新闻教育导刊, 2024(12): 42-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