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外来语的促音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日语 外来语 促音
正文
研究背景
在现代日语中,外来语的使用比例在逐年上升,特别是英语词汇,在被引入日本后,被日本本土化,出现了英语本身并没有的音韵现象,即促音化。促音是日本特有的音系,由于日本是开音节语言,入声字韵尾在清辅音前脱离,而促音弥补了这一缺失,使日语韵律更加平衡。
单从音声学角度看,英语词汇音译成日语外来语一般分为三种情况,日语外来语真实还原英语的辅音和元音,日语和英语词汇在读音上保持一致。将英语词汇中的基本单位音节结构改编为日语的基本单位的音拍结构。去掉英语词汇的重音节部分,由日语的重音代替。相对于种情况,促音更多的出现在第三种情况中。而且第三种情况下音译的外来语,打破了日语促音的一些传统规则。当前置词汇为「つ」,后面汉字的首读音为浊音时,并不能发生音便,「っじ」「っば」「っど」这样的单词标准日本语中并不存在,但是外来语并没有受到这一限制,「グッド」「ベッド」「バッグ」这类单词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外来语单词没有收到限制。本论文试图从日语外来语中对英语单词的借入角度出发,从音声学上考察分析日语外来语单词中英语词汇的促音成立要因和规则。
日语促音化规则
关于日语促音化的规律,日本有许多研究人员在分析和研究。其中,Quacken Bush Hiroko (1989)年提出的促音规则,相对与其他研究者是最规范的,也是将以往的研究人员的促音分析做出了总结。
Quacken Bush Hiroko的理论[1]如下:
元音+ 辅音 →→ 元音+促音+ 辅音
爆破音 爆破音
破擦音 破擦音
摩擦音 摩擦音
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元音后面的辅音为爆破音、破擦音和摩擦音的话,那么在元音后面一定会插入促音。这一规律在日语中的适用程度如图表一所示,左侧为英语,右侧为适用规则后的日语外来语词汇。
表1
爆破音 | p POP | ポップ |
t CUT | カット | |
k CHECK | チャック | |
d BED | ベッド | |
b KNOB | ノッブ | |
g BIG | ビッグ | |
破擦音 | tʃ MATCH | マッチ |
ts NUTS | ナッツ | |
dz KIDS | キッズ | |
dʒ BRIDGE | ビリッジ | |
摩擦音 | ∫ MASH | マッシュ |
s ESSENCE | エッセンス |
表1可以看出缺少英语破擦音[tr]和[dr],这是因为这两个破擦音在日语中没有出现。此外,爆破音中以[b]的结尾的词汇,大部分并没有出现促音。
表2
BOB | bobu | ボブ |
CLUB | kurabu | クラブ |
LIB | ribu | リブ |
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词汇中以B结尾的单音节词汇在音译日语后,大部分并没有发生促音的变化,即使表1中的单词KONB在日语中也更多的显示ノブ,也就是说[b]作为日语促音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以上是Quacken Bush Hiroko提出的理论的概要以及适用的单词,虽然作为日语促音化规则的典范,但还是有其不够完备之处,下面本论文将探讨Quacken Bush Hiroko理论的不足之处以及关于日语促音规则的补充点。
在Quacken Bush Hiroko的促音理论中,对英语元音的解释不够清晰,只有表1中的
元音单词适用此规则,英语元音在其他情况下的读音并不适合。英语元音可以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单元音按照长短可以划分。短元音为一共7个,分别是:[i]、 [ə]、[ɔ]、[u]、[ʌ]、[e]、[æ]。长元音为5个:[i:] [ə:] [a:] [ɔ:] [u:]。此外还有8个双元音:[aɪ][eɪ] [aʊ] [əʊ] [ɔɪ] [ɪə] [eə] [ʊə]。
表3
CAR | [a:] | カー |
TEA | [i:] | ティー |
COOL | [u:] | クール |
BALL | [ɔ:] | ボール |
GIRL | [ə:] | ガール |
GAME | [eɪ] | ゲーム |
HOME | [əʊ] | ホーム |
MOUSE | [aʊ] | マウス |
CAKE | [eɪ] | ケーキ |
LIFE | [aɪ] | ライフ |
CLEAR | [ɪə] | クリア |
AIR | [eə] | エア |
POOR | [ʊə] | プア |
从表3可以看出,日语在音译英语的长元音和双元音词汇是大部分采用的长音的译法,并没有促音的出现,也就是说英语的长元音和双元音阻碍了单词的促音化。因此,规则修改为短元音更为合适。
可是,当我们把规则修改为(短元音)+(辅音、爆破音、破擦音、摩擦音)时,会发现依然会产生促音过剩的问题[2]。因为遵循这一规则,我们会发现表4中的单词我们都需要插入促音。结果会变成デッスク、ダッスク、ミッルク、ドッル、バッス、ウッマン、バっナナ这样的误用。
表4
DESK | [e] | デスク |
TASK | [æ] | タスク |
MILK | [i] | ミルク |
DOLLAR | [ɔ] | ドル |
BUS | [ʌ] | バス |
WOMEN | [u] | ウーマン |
BANANA | [ə] | バナナ |
表4中的促音被阻止,而表2中的单词却实现了促音化,所以将元音单纯地改为短元音也是不够严谨的,短元音只是形成促音的一部分,并不能正确预测英语音译日语的促音化。表1和表4的对比,也可以看出英语外来语促音化还可以同元音后的辅音相关。
英语词汇转换成日语外来语时,出现促音单词的结构一般为:MQM。即(M表示音节,Q表示促音,表示重音在第一音节上),这种外来语是最多的,它与英语的CVsC(C为爆破音、破擦音、摩擦音的任意一个,Vs为短元音。)相对应[3]。根据表1和表4的英文单词,可以用CVC(+@)进行对比。(V为元音,@为CVC后续的音节)
正常情况下,CVC(+@)的单词译为外来语时,V为短元音时会发生促音,但是我们从表4可以看出,即使V为短元音,根据后续辅音的种类也有可能变为长音,例如:ウーマン。而更多的时候有音节性的@并没有让前面的元音发生促音变化和长音变化,所以元音后的辅音对单词的促音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日语在音译英语单词中,当遇到[k]、[t]、[b] [d]等这些单音节辅音时,一般都需要加元音与其结合。参考表5,也就是在日语外来语中变成了KU、TO、BU、DO的读音[4]。我们可以称为插入元音。这些在英语单词没有的元音用#表示,即C#结构(C为辅音)
表5
INK | インク | inku |
NIGHT | ナイト | naito |
CLUB | クラブ | kurabu |
FRIEND | フレンド | furendo |
表1发生促音化的单词结构以POP为例,在促音化之前其日语的转换对应写法为[POPU],其中PO为CVs结构,PU为C#结构。因为O是英语本身自带短元音,U是转化日语后的插入元音。POP这个单词的日语外来语结构可以用CVs+C#,两个音拍,即辅音+短元音+辅音+插入元音[5]。
表4中没有发生促音化单词以MILK为例,它所对应的表记方法是[MIRUKU],其中MI是CVs结构,RU和KU都为C#结构。这样,MILK可以写成CVs+C#+C#,三个音拍,即辅音+短元音+辅音+插入元音+辅音+插入元音。
通过对表1和表4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单词的后两个音拍为CVs+C#结构时,中间就有促音的插入,见表6
表6
p POP | ポップ | CVs+C# |
t CUT | カット | CVs+C# |
k CHECK | チャック | CVs+C# |
d BED | ベッド | CVs+C# |
b KNOB | ノッブ | CVs+C# |
g BIG | ビッグ | CVs+C# |
tʃ MATCH | マッチ | CVs+C# |
ts NUTS | ナッツ | CVs+C# |
dz KIDS | キッズ | CVs+C# |
dʒ BRIDGE | ビリッジ | C#+CVs+C# |
∫ MASH | マッシュ | CVs+C# |
这样,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外来语的后两个音节结构为CVs+C#时,音译时就会有促音出现。可是表7中这个单词也符合这一现象,但是这些外来语并没有出现促音。通过表7可以看出,[su]是游离于这一规律的特殊现象。
表7
DRESS | ドレス | doresu |
BUS | バス | basu |
PASS | パス | pasu |
GAS | ガス | gasu |
MISS | ミス | misu |
CLASS | クラス | kurasu |
表7中的英语单词以[s]或[ss]结尾,在日语中对应假名[ス],也符合CVs+C#这个规则,但是外来语单词并没有添加促音,由此可见,以[ス]结尾的日语外来语可以避免促音化。而表1中最后一个单词ESSENCE的促音,是由于[ス]这个发音是出现在单词中,而并非单词结尾。
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关于从英语音译转化为日语的外来语促音化规律我们可以总结以下三点。
(1)大部分英语词汇中的含有单元音并且短元音的词汇可以发生促音变化。出现促音单词的结构一般为:MQM。即(M表示音节,Q表示促音,表示重音在第一音节上)。
(2)英语外来语的促音化不但与单元音有关,还同后面的辅音及音拍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发生促音现象的单词后两个音拍必须是CVs+C#,即辅音+短元音+辅音+插入元音。
(3)英语单词如果词尾出现[s]或[ss],其对应假名为[ス],会阻碍促音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カッケンブッシュ寛子. (2015). 『現代日本語における外来語の音韻変化』. 東京: 言語研究社.
[2] 田中健太郎. (2020). 「英語由来外来語の促音化に関する再検討」. 『日本語学研究』, 45(2), 78-92.
[3] Smith, J. (2018). "Phonological Adaptation of Loanwords in Japa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27(3), 201-220.
[4] 佐藤真理子. (2017). 『日本語の音韻体系と外来語の受容』. 大阪: 和泉書院.
[5] 山本裕子. (2019). 「促音化の音声学的特徴」. 『音声学研究』, 22(1), 45-60.
A Study on the Sokuon of Japanese Loanwords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nflux of English vocabulary, the proportion of Japanese loan words in Japanese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ules of formation of sokuon in Japanese loan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onetics, and combining many elements such as vowels, sound beats, and consonants, and puts forward new insights into the phenomenon of accelerating sounds in Japanese.
Keywords: Japanese, loanwords, soku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