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初中生家校共育中班主任的引导策略与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王丽娜

宁阳县实验中学 271400

摘要

青春期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家庭与学校的有效协同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班主任作为家校共育中的关键枢纽,其引导策略与方式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和学生个体的成长。本文立足于青春期初中生的成长特点,分析当前家校共育中班主任引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实践经验,系统提出提升家校沟通、增强家校信任、丰富共育内容和创新协同机制等引导策略。研究发现,班主任应在情感沟通、沟通平台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心理支持、家校共建活动组织等多维度主动作为,提升家校共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文章最后就家校共育机制的完善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提出建议,为新时代初中家校共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青春期;初中生;家校共育;班主任;引导策略

正文


引言:
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和行为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初中生在青春期阶段自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但波动较大,叛逆心理和独立需求突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家庭和学校作为初中生成长的两大主场,只有实现家校协同,才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支持系统。班主任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扮演着纽带和桥梁的重要角色,其引导策略不仅关系到家校信息的有效沟通,更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前部分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仍存在沟通方式单一、家校互动不深入、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共育成效。本文聚焦青春期初中生家校共育实践,系统分析班主任引导的难点和对策,力求为家校共育模式优化提供理论与实践路径。

一、青春期初中生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及现实基础
青春期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快速变化的关键期,行为认知、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均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深刻影响。家校共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与行为规范,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良好习惯和积极心态的培养。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初中阶段家校共育形式日益丰富,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理念不同步、协作不紧密、互动不深入等问题,导致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标、方式和内容上出现分歧,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问题、心理困扰和学业压力等现象。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和家校联系的核心,其引导能力和策略创新成为提升家校共育质量的关键。只有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机制创新,才能形成家校同心、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当前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引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部分班主任在家校共育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首先,家校沟通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家长会、电话、微信群等,缺乏深入、个性化的交流,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和误解加剧。其次,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基础有待加强,部分家长对班主任工作认知不够,缺乏与学校协同育人的主动性。第三,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有待提升,缺少针对青春期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专业知识储备,难以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第四,家校共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互动,难以激发家长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家校协同机制不健全,班主任在沟通、反馈、评价等环节工作量大,管理压力突出,易造成家校协作流于形式,影响实际成效。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氛围和实效,亟需系统梳理和对策创新。

三、班主任引导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分析
提升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的引导效能,需要在沟通、信任、内容和机制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首先,班主任要主动搭建多元沟通平台,创新家校互动方式。除传统家长会外,可借助网络平台、家校通讯、成长手册等渠道,实现日常动态化、个性化的交流,确保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和成长进步。其次,注重情感沟通和正向反馈,班主任在与家长和学生沟通时,应关注情感认同和激励,减少批评指责,强化家校之间的信任纽带。第三,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对青春期心理、家庭教育方法的专业素养,通过专题讲座、咨询指导、家长课堂等方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科学方法。第四,丰富家校共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围绕学生成长需求,设计亲子互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系列共育活动,促进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第五,完善家校共育评价与激励机制,科学评估家校协作成效,及时反馈育人效果,对积极参与共育的家长和学生予以表彰激励,形成良性循环。最后,班主任要注重自身专业成长和团队合作,参与家庭教育相关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加强与任课教师、心理教师的协作,实现家校社多元联动。

四、班主任引导家校共育过程中的难点及应对举措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引导家校共育会面临家长配合度不高、沟通阻力大、个别学生问题突出等现实难题。对此,班主任需主动调整工作重心和方式。首先,要耐心引导家长转变育人观念,通过典型宣传、家长故事分享等方式树立家校协同典型,激发家长参与共育的内在动力。其次,面对特殊家庭和问题学生,班主任应建立个案帮扶档案,联合心理教师、社会工作者等多元力量,实施针对性帮扶,减少家校矛盾和误解。第三,强化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成长情况与学校动态,邀请家长参与班级事务决策,增强家长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第四,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社会资源,邀请优秀家长代表、校外专家参与育人活动,提升家校共育的社会影响力。最后,学校应为班主任减负赋能,完善支持保障,优化工作流程,为班主任科学引导家校共育创造良好环境。

五、优化家校共育机制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家校共育实效和班主任引导力,建议从机制、资源和培训等多方面发力。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家校共育长效机制,明确班主任职责与家校协作流程,定期组织家校沟通和家长培训。其次,构建家校共育资源库,整合优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课程与活动资源,为班主任和家长提供多元化支持。第三,持续加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定期开展家庭教育、青春期心理辅导等专题培训,提升班主任理论素养和实操能力。第四,激励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创新研究和经验交流,总结典型做法,推动成果推广应用。第五,注重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争取家庭、社区、校外教育等多元主体协同,为家校共育和班主任工作减负增能。通过上述举措,有望形成班主任专业成长、家校合作、学生发展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新格局。

结论:
青春期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有效协同,班主任作为家校共育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其引导策略对共育实效起着关键作用。当前,班主任家校共育引导工作仍面临沟通渠道单一、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不足、协作机制不完善等现实挑战。通过创新沟通方式、强化情感引领、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丰富共育内容和优化评价机制等综合举措,可有效提升班主任家校共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未来应继续加强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完善长效机制,推动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敏, 朱红. 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定位与策略探析[J]. 中小学德育, 2023(6): 88-92.
[2] 陈晓丽, 李军. 青春期学生家校共育机制创新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8): 55-59.
[3] 刘洋, 孙晓丽. 初中班主任家校共育工作现状与对策[J]. 中国教师, 2021(17): 47-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