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校共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与实施路径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周媛媛

宁阳县实验中学 271400

摘要

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初中阶段家校共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中家校共育活动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规划与有效实施,难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新需求。本文以家校共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为研究重点,系统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当前初中家校共育的主要困境。通过课程理念引领,结合学校与家庭实际,探索课程化开发的基本路径和关键环节,提出多元化、系统化的实施策略。研究表明,将家校共育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有助于明晰目标、丰富内容、优化过程、强化评价,显著提升家校协同效能。最后,文章提出进一步完善家校共育课程建设的建议,为推动初中家校合作走向深入、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初中;家校共育;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协同育人

正文


引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成长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不可替代。家校共育不仅有助于增强教育合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也是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初中家校共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等问题突出,部分活动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家校共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逐渐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明确目标、整合资源、系统设计和科学实施,家校共育活动能够实现内容与过程的有机统一,增强家校合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本文以家校共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为核心,结合教育改革新要求,系统分析开发理念、流程、关键策略与实施成效,旨在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与操作指南。

一、家校共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意义
家校共育活动课程化开发以课程理论为指导,将家校共育活动系统整合为有目标、有内容、有过程、有评价的课程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现代课程理论、家庭教育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强调教育目标的系统设定、内容的科学选择、活动过程的合理安排和评价机制的完善,为家校共育活动的课程化提供理论框架。家庭教育理论和协同育人理论则指出,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家校协作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成长。从价值意义看,家校共育课程化开发有助于明晰共育目标,提升活动系统性与连贯性,使家校合作不再局限于临时性或应急性活动,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化开发也促进了家校沟通和资源共享,提升家庭参与度与家长教育素养,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育人格局,为初中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二、初中家校共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初中家校共育活动虽已得到重视,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家校共育活动缺乏统一规划,内容随意、主题分散,缺少明确目标与持续推进机制。其次,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课程化开发理念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导致活动开展缺乏动力和创新。再次,课程内容设计单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忽略了家庭教育资源的多元价值和学生差异化需求。家校共育活动实施方式传统,创新性和互动性不足,缺乏基于项目、体验和探究的活动模式。评价机制滞后,主要以参与率、活动次数等量化指标为主,未能全面反映活动对学生成长和家校关系改善的实际效果。此外,学校在资源整合、师资配备和政策保障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影响了课程化开发的深度与广度。上述困境制约了家校共育课程化开发的整体水平,需要在理论、制度和实践层面加以突破和创新。

三、初中家校共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的基本路径
家校共育活动课程化开发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按照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和初中教育实际,系统规划、科学推进。首先,明确课程目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家校沟通与协作等关键领域,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课程目标体系。其次,科学设计课程内容,结合学校德育、学科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多元主题和模块化课程包,包括亲子沟通、家庭作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劳动实践等。过程组织方面,应注重家校互动和体验参与,采用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家庭共读、亲子活动、线上线下融合等多样化方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践性。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协同,建立家校共同参与的课程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课程培训和经验分享,提升课程实施质量。评价环节应采用多元化方式,关注过程表现与成长结果,既评价学生的成长变化,也关注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提升,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与实施策略,实现课程的动态优化和持续改进。

四、初中家校共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关键策略
在家校共育课程化实施过程中,应注重顶层设计与一线创新的有机结合。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家校共育课程的顶层规划,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德育体系,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与管理团队,保障人员、时间和经费投入。其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家长能力提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家庭教育、沟通技能、课程开发等培训,提升家校共育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讲座、家校互动沙龙等多样化成长平台,激发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和教育主动性。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兼顾共性与个性,既要满足大多数学生和家庭的共同需求,又要针对特殊群体和个性化发展,开发差异化课程模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家校共育数字平台,支持课程资源的共享、互动和个性化服务,扩大课程影响力和覆盖面。

五、初中家校共育课程化实践的成效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部分地区和学校积极推进家校共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与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家校沟通更加顺畅,家长教育理念明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行为表现有了较大改善。课程化家校共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家校协同、资源整合和师生关系优化,为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多样化课程和创新活动为家长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激发了家庭教育的内生动力。学生在家校协同育人的支持下,学习兴趣、行为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通过持续改进和系统评价,家校共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结构。展望未来,家校共育课程化开发将进一步深入,与学校课程、社会课程深度融合,形成校内外、线上线下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结论
本文围绕初中家校共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与实施路径,系统梳理了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明确了课程化开发的目标、内容、过程与评价,提出了多元协同、信息化支撑、机制创新等关键策略,分析了实践成效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家校共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能够优化家校协同机制,提升家庭参与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是实现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丰富课程内容、加强过程管理和科学评价,推动家校共育课程体系持续创新与深化,为构建开放、协同、包容的育人新格局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莉, 陈军. 家校共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的实践与反思[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 29(4): 55-61.
[2] 赵颖, 刘伟. 初中家校共育的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5): 84-88.
[3] 陈静, 孙晓. 家校共育课程化实施模式创新探析[J]. 中国德育, 2021, 40(8): 73-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