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探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刘丽芬

宁夏青铜峡市第三小学 宁夏青铜峡市 751600

摘要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进程中,小学音乐教学逐渐显现出从碎片化知识传递向综合素养培育转型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四大核心素养为理论依托,尝试探索构建"主题统领-要素整合-情境创设-评价跟进"的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对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素养培育分散化、学科融合深度有限等现象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结合"民族音乐文化"等具体单元教学案例,就大单元教学在目标设定、内容重构、活动开展及评价体系完善等环节的实践路径展开探讨,期望能为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新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课程整合;艺术教育

正文


引言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着重强调"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音乐学科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领域,其核心素养涵盖多个维度,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予以培育。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文化解读浮于表面、创意实践落实不足等情况,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1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审美感知:通过系统化听觉训练,引导学生深度辨别音乐元素。在对比聆听环节,组织学生从音色、节奏、旋律等维度分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柔美婉转与《十面埋伏》琵琶曲的激昂铿锵;结合多媒体展示乐器构造与演奏技法,辅助理解音色差异形成原因。定期开展“音乐盲听猜曲”游戏,强化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民族调式及乐器音色的敏感度,逐步构建多维音乐审美感知体系。

艺术表现:分层设计演唱、演奏实践活动。基础层面,通过呼吸训练、发声技巧指导,规范学生演唱姿势与音准;进阶层面,以竖笛演奏《牧童短笛》为例,拆解连音、吐音等演奏技巧,结合分声部合奏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引入微视频示范与AI智能评分系统,帮助学生精准纠正演奏细节。定期举办班级音乐会,设置“最佳表现力”“创意改编”等奖项,激发学生艺术表达热情。

文化理解:采用“音乐+文化”双轨教学模式,以《茉莉花》为典型案例,带领学生探究其在江苏、河北、东北等地的旋律变体与地域文化关联。通过对比歌词差异、分析调式特点,结合民俗风情纪录片、非遗传承人访谈,深入理解音乐背后的地理环境、人文习俗与历史传承。组织“家乡民歌故事会”,鼓励学生挖掘本地民歌资源,撰写音乐文化调研报告,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艺术表现:分层设计演唱、演奏实践活动。基础层面,通过呼吸训练、发声技巧指导,规范学生演唱姿势与音准;进阶层面,以竖笛演奏《牧童短笛》为例,拆解连音、吐音等演奏技巧,结合分声部合奏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引入微视频示范与AI智能评分系统,帮助学生精准纠正演奏细节。定期举办班级音乐会,设置“最佳表现力”“创意改编”等奖项,激发学生艺术表达热情。

2传统音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1素养培养碎片化

知识零散:根据某市教育部门对127所小学的专项调研数据显示,高达83%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仅完成1首歌曲教学。以经典曲目《卖报歌》为例,多数课堂局限于教授节奏把控、发声技巧等演唱层面内容,未将歌曲创作背后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儿童报童群体的生存现状等文化元素纳入教学体系。这种碎片化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构建系统的音乐知识网络,更无法理解音乐与历史、社会的深层关联。

能力单一:某重点小学的课程统计数据揭示,在现行音乐教学安排中,90%的课时被分配给歌曲演唱训练,学生仅能反复练习既定曲目,而乐器演奏、音乐创编等实践活动仅占总课时的10%。长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停留在被动接受层面,严重抑制了音乐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的多维目标形成明显差距。

2.2学科融合不足

文化割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瑶族舞曲》时,教师往往陷入“就曲论曲”的局限,仅从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本体角度分析乐曲结构,忽略了瑶族文化的系统性呈现。

跨学科缺失: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普遍缺乏跨学科整合意识,未能有效挖掘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动价值。以古诗新唱《春晓》教学为例,教师仅停留在传统的歌曲教唱层面,错失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创作深化语文诗词理解的契机——既未组织学生根据古诗意境进行旋律创编,探索诗歌韵律与音乐节奏的内在关联;也未开展“听乐作画”活动,让学生将听觉艺术转化为视觉表达,用画笔勾勒出鸟鸣、风雨、落花等音乐意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无法实现艺术审美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3聚焦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3.1体验式学习活动

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音乐知识与文化的理解。

文化情境:在"蒙古族长调"单元教学中,教师精心布置蒙古包场景,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学生身着色彩鲜艳的蒙古族传统服饰,仿佛置身于辽阔的蒙古草原。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视听触觉多维度的体验中,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创作情境:在"校园歌曲创作"单元,教师模拟真实的校园活动场景,设置"校园音乐节"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校园生活中的点滴趣事、成长感悟等主题,进行歌曲创作。从歌词的撰写,到旋律的编排,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学生还需运用美术知识和设计能力,制作精美的海报,对自己创作的歌曲进行宣传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音乐创作能力,还锻炼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以及艺术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3.2进阶式任务链

以三年级"四季歌"单元为例,通过设计阶梯式的学习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聆听《春之歌》《夏夜》等经典乐曲,在悠扬的旋律中捕捉其中蕴含的季节元素。如感受《春之歌》中轻快跳跃的音符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体会《夏夜》中舒缓柔和的旋律营造出的静谧夏夜氛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创意实践:开展小组合作创编活动,以《冬天的童话》为题,学生们共同构思富有想象力的歌词,描绘出冬日里的奇妙故事。再结合所学的音乐知识,创作独特的旋律,将文字转化为动听的音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音乐成果,全面提升音乐实践与创新能力。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固有格局,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它以系统性、整合性的教学架构,切实解决了教学碎片化、学科融合不足等问题,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成效显著。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大单元教学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发挥更大价值。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于相关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工具深度应用、跨学段课程衔接优化等课题,共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培育核心素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陈雯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音乐课大单元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24(24):38-40.

[2]王舒婷.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4(11):93-95.

[3]严峥.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百花园”单元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11):69-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