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产教融合;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协同育人
正文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集视觉传达、空间设计与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交叉性专业,其人才培养不仅需具备艺术表现力与设计创意能力,更需理解空间环境、人文生态及产业运营的复合要求。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产教融合成为高校推动专业建设与就业导向接轨的关键路径。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有效嵌入产业资源、项目经验与岗位标准,构建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是当前高等艺术教育亟需破解的核心问题。本文从产教融合视角出发,系统分析现有培养方案的不足,探索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对策,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提供可行参考。
一、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错位
当前多数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设计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课程设计以艺术表现、设计史论、软件操作为主,忽视与具体岗位技能及工程项目流程的对接。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建设环节、市场运作逻辑脱节,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即战力和项目执行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在空间场景还原、施工图识读、材料工艺运用等环节,学生缺乏系统训练,导致“会设计不会施工”“懂审美不懂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1]。
(二)实践教学平台与企业资源脱节
虽然部分高校或高职院校建设了一定规模的实训工作坊或设计实验室,但其运作模式大多以校内模拟教学为主,难以模拟真实项目流程与工期压力。企业作为行业一线的资源载体,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深度普遍不足,仅在实习阶段提供短期岗位,缺乏从课程共建到项目指导的深度合作机制。此外,现有实训项目多以“任务型”演练替代“问题导向型”训练,无法覆盖现实项目中对沟通协调、客户交流、预算控制等综合能力的锻炼,学生的行业适应力与项目应变能力不足。
(三)评价体系片面化,忽视能力生成过程
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评价体系普遍偏重结果导向,即以作品展示、设计汇报为核心评判依据,忽略了从创意提出、调研分析、设计深化到施工落地全过程中的能力提升。过程中的思维逻辑、资料整合、技术转化、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点未被充分记录与评价,学生普遍缺乏对“设计决策过程”的理解与自我反思。教师在评分中侧重形式美感与图面表达,忽视与项目目标、功能性、施工可行性的匹配程度,导致学生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脱离了空间逻辑与落地性标准,评价失真直接影响了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产教融合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构建校企共建共管协同平台
在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依托地方文旅、城市更新、园林景观、装饰施工等区域优势资源,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高校应主动联合行业龙头企业、设计机构和施工单位,构建“共建机制+协同治理+联合决策”的运行体系,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推进专业共建。通过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专家、项目负责人、企业高管参与人才标准研修、课程体系修订和师资能力共培,促使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保持动态一致。企业应在平台中承担实际角色,不仅参与教学,还承担项目落地、岗位实训、成果转化等核心环节,真正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运行机制[2]。
(二)推行“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组织方式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专业课程组织应从传统“知识点—课时安排”模式转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构建贴近企业工作流程的教学单元。通过引入“乡村景观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文化园区视觉识别系统优化”等真实项目,按工作分解结构(WBS)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项目周期中完成调研、方案制定、客户对接、预算控制与设计汇报。任务型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项目整合与解决问题能力,还能倒逼其形成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与工程意识,真正实现“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化。教师在教学中则需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过程引导者”“团队教练”与“项目监理”,推动教学全过程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
(三)建立多元立体的全过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真实设计情境中的成长过程,应建立“过程性+结果性”“个体性+协同性”兼顾的立体评价机制。评价内容不仅包括最终作品的呈现质量,还应涵盖调研的广度与深度、概念生成的逻辑性、表达的清晰度、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团队配合效率等要素。引入企业导师共同参与评分环节,让企业标准、行业逻辑与课堂评价形成联动。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可有效促进反思学习、增强协作意识。同时,借助电子学习档案袋、任务记录清单与项目反馈机制,全面跟踪学生能力生成轨迹,真正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考核,提升育人针对性与成效可视化水平。
三、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策略建议
(一)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模块化与跨界融合
根据行业需求设置“基础素养—专业核心—项目拓展—岗位实训”四级课程模块,强化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避免教学内容割裂和重复。同时,融入文化创意、工程造价、环境心理等跨专业知识,推动课程内容多元融合与协同发展。通过校内外资源统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务训练互补,提升学生对复杂项目的理解和跨界整合能力,增强其面对真实场景的综合应对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
通过“校企订单班”“项目共育班”等方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设置企业实训学期、企业课程学分、实训考核标准等制度,形成校企双导师制与双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实施与阶段评价,使学生从课堂走向项目、从理论走向实务,逐步形成与岗位需求匹配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深度契合[3]。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过程监测机制,设立教学督导小组、第三方评估制度、学生学习成果档案等手段,构建系统评价闭环。定期开展用人单位回访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结合社会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重点,确保培养方案贴近岗位需求、适应行业发展,为后续人才输出奠定持续优化基础,真正实现“教—学—用”联动的质量保障格局。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以服务产业为导向、以协同育人为路径,通过教学改革、机制重构与资源整合构建支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新体系。未来,高校应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与教学方法层面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地方文化建设与空间环境美化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志文, 郑慧.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5): 115-117.
[2] 陈思远, 胡敬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路径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25(2): 78-82.
[3] 王丹, 杨一帆. 基于协同育人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11): 5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