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职能拓展与实践路径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汤雪梅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摘要

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学生多样化需求日益突出,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思想引领的核心力量,其职能已从传统事务性管理向综合性社会服务转型。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的引入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方向,要求其在角色定位、服务功能与专业素养上不断扩展与升级。本文立足当前辅导员工作现状,探讨其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职能延伸空间,并结合实践路径提出优化建议,旨在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


关键词

高职辅导员;学校社会工作;学生管理;职能拓展;服务体系

正文


引言

在高职教育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思想状况复杂多元,心理问题、行为偏差、家庭困境等现象日益突出,对学生事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传统以纪律与事务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已难以回应学生成长的综合需求,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亟需向“管理+服务+引导”复合型角色转型。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强调助人自助、系统干预与资源整合,为辅导员工作注入专业方法与人本视角,具有良好契合度。通过职能拓展,辅导员可在学生危机干预、心理支持、家庭联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从“事务管理者”向“专业服务者”的深层转变。

一、辅导员职能拓展的现实基础与必要性

(一)学生需求变化驱动服务职能升级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构成的多样化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学生问题日趋多维与立体,涵盖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学业倦怠、就业焦虑、人际冲突等多个方面。传统以纪律管理和事务处理为核心的工作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现实需求。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直接陪伴者和支持者,其职能必须从单一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型。实现从“管控”到“引导”、从“执行”到“赋能”的职能延伸,不仅有利于回应学生多样化诉求,也符合育人导向升级的内在要求。

(二)学校治理现代化倒逼管理理念转型

当前高职院校治理模式正由“管控型”向“服务型”与“协同型”转变,育人工作正在向“系统协同、专业支撑、人本导向”的治理逻辑重构。辅导员工作不再是事务流程中的附属环节,而应成为整合资源、链接支持、回应问题的关键枢纽。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有助于赋予辅导员“预防—介入—支持”的问题处理机制,推动学生工作从应急反应走向结构性干预。通过理念重塑与机制再造,使辅导员真正成为校园治理体系中的“服务引擎”与“育人枢纽”。

(三)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构建拓展环境

近年来,国家与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加强高校思想政治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政策文件,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意见》等文件,均明确提出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拓展其工作范畴与服务深度。高职院校亦在制度上积极回应,逐步在岗位职责、考核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强化“育人+服务”的融合导向,为辅导员实现职能拓展与职业成长提供了政策土壤与制度路径,使其身份由“事务岗”向“专业岗”转型升级[1]

二、辅导员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关键路径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案工作机制

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贴近、最常态化的支持者,应以学生为核心,构建覆盖“问题识别—方案制定—动态追踪—结果评估”的个案工作机制。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可通过谈心谈话、行为观察、数据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学业、行为等异常信号,精准识别潜在风险个案。对于心理障碍、家庭功能缺失、校园适应困难等高敏感学生群体,辅导员应联合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宿管人员与家长,共同制订干预方案,开展系统性跟踪服务。通过“评估—介入—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流程,既保障服务精准性,也兼顾学生的隐私与尊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细化育人模式[2]

(二)推动跨部门协同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系统支持与协同介入,高职院校应以辅导员为中轴,构建以学生事务中心为核心枢纽、各职能部门为支点的协同服务机制。辅导员可定期牵头召开“学生事务会商会议”,联合心理健康中心、就业创业中心、资助办公室、校医院及社区资源等多元主体,对重点学生问题开展多维度研判、资源匹配与责任分工,实现“问题共识—资源共享—服务共进”的协同效应。通过跨部门流程协同,提升信息通达性与干预及时性,有效应对学生问题的综合性、突发性与个体差异,形成全流程、全链条的学生支持网络。

(三)加强专业化能力培训与社会工作素养培育

辅导员角色的专业化转型亟需系统的社会工作知识与技能支撑。高校应围绕“理论素养—实务技能—反思能力”构建专业成长机制,设置社会工作相关课程与能力提升培训,如学生危机干预、资源整合技巧、家庭沟通模式等专题模块,夯实其专业基础。可组织辅导员赴福利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平台开展挂职锻炼与案例督导,提升其实操能力与服务温度。同时,应鼓励其参与课题研究、撰写个案论文与教育反思,推动经验向理论转化,构建“学习—应用—研究”循环发展体系,全面增强其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胜任力与领导力。

三、辅导员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成效与路径优化

(一)学生获得感与信任度显著提升

在社会工作理念指导下,辅导员以“支持性服务”代替“控制性管理”,通过个案干预、情绪支持与资源引导等方式,切实回应学生在学习、心理、经济与成长等方面的多元需求。这种更具温度与同理心的服务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信任感,使其在面临困难时更愿意主动求助、积极应对。尤其是在心理咨询、资助帮扶、职业规划等高敏感事务中,辅导员“亦师亦友”“亦管亦帮”的身份,有效填补了制度资源与学生现实之间的沟通鸿沟,真正打通了学生成长中的“最后一公里”[3]

(二)校园治理模式实现协同转型

辅导员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不仅提升了个体学生的获得感,也推动了校园整体治理结构的协同演进。随着辅导员参与跨部门事务协调与联合干预,其角色由传统“事务管理终点”转变为“资源整合中枢”,在学工系统中逐渐形成治理的桥梁与纽带。这种角色重塑,有助于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教师专业引导—组织系统服务”三维联动的治理生态,实现从“命令式管理”向“协同式育人”的战略转型,全面提升学校治理的人文性、科学性与适应性。

(三)进一步拓展需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并重

尽管辅导员参与学校社会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际推进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掣肘,如职责界限模糊、人手配置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外部资源接入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职能拓展的深度与持续性。为此,学校需从制度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辅导员在社会服务中的职责权限与评价机制,减轻其行政事务负担,释放服务空间。同时,应设立“辅导员专项社会工作经费”,开通校外心理资源、社区公益组织等接入通道,构建多元支持网络,为辅导员赋能减压、拓展路径、持续进阶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

结语

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事务工作的中坚力量,其职能拓展是教育理念革新与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通过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辅导员可在价值引导、问题干预、支持服务等层面实现由“事务型管理”向“专业型服务”的转型升级。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制度优化、能力建设与资源整合,为辅导员发挥更大作用创造良好生态,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发展与协同化变革。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 陈琳. 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实践与路径[J]. 教育研究前沿, 2024(4): 88-93.
[2] 赵玉梅, 郭明. 高职辅导员工作转型与综合素养提升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5(2): 45-51.
[3] 韩蕾.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育人机制的实证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 2024(6): 39-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