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突破路径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徐芝芝

南昌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南昌 330500

摘要

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独特育人价值。本文基于江西省5所高校的实证调研,揭示当前思政课存在红色资源转化不足、实践教学浅表、师资能力断层等现实困境。本研究构建四维系统性突破路径,通过打造协同化课程体系、设计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该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知与认同,为相关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征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红色资源

正文


[基金项目]2024年度南昌职业大学长征精神课题 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突破路径,项目编号2024NC09。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征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实践智慧和人民立场,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基于江西省5所高校的调研显示,仅15%的校本教材系统收录长征内容,28%的学生对长征出发地认知模糊,反映出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的现实困境。当前研究中,长征精神的教育应用存在重内涵阐释、轻路径创新的局限,亟需构建兼具地域特色与全国适用性的系统性融入范式。

一、长征精神的核心要素

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构成,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征程中凝结的革命文化精髓,其核心要素可从三重维度系统阐释,以下从理想信念、实践智慧、精神品格三个维度展开核心要素解构。

第一,在理想信念维度,以“革命理想高于天”[]为精神内核,理想信念坚定是湘江战役的精神本质,[]其体现为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誓死保卫党中央”的牺牲精神,以及“风雨侵衣骨更硬”的理想坚守。这种精神在历史实践中具体化为8.6万红军参加长征的壮阔图景,构成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其深层价值在于将个体理想融入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为当代青年政治认同建构提供了原初范本。

第二,在实践智慧维度,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的路线调整与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军事辩证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本质上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创造性运用,既为思政课中的方法论教学提供了历史参照,也启示当代青年在复杂实践中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思维范式。

第三,在精神品格维度,“半条被子”的军民鱼水情与“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典范,构建了人民立场与集体主义的双重叙事。这一维度既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历史呼应,又通过革命年代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对话,为培育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情感基础,实现了革命文化向现代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

上述多维解构不仅勾勒出长征精神的本质特征,更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价值连接,为激活其当代育人功能奠定了逻辑基础。将这些核心要素置于新时代教育语境中,其在政治引领、文化传承、实践育人等层面都有独特价值,恰是破解当前思政课育人困境的关键路径。

、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尽管长征精神蕴含丰富育人资源,但基于江西省5所高校的实证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教学实践与育人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落差。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师资能力到评价机制,均存在与育人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

)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高校思政课对长征精神的课程化处理存在显著的体系性缺陷。江西省5所高校调研显示,校本教材中长征相关内容平均占比仅15%,且呈现“三重割裂”特征。一是历史叙事与地域特色的割裂,教材多聚焦“红军长征过江西”的线性史实罗列,未系统收录江西子弟参军、百姓拆门板浮桥等具体性史料,导致江西红色文化等本土教材未能构建“家门口的长征”情感认同链条。二是历史经验与理论体系的割裂,仅12%的教师将中央红军在赣南的游击战术等军事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中的矛盾论、认识论形成理论勾连,41%的学生反馈“未接触长征精神的当代转化案例”。三是内容组织与育人目标的割裂,教材编排停留在事件编年层面,缺乏对“江西在长征中的战略贡献”等核心问题的学理提炼,难以实现从历史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跨越。这种内容体系的碎片化,本质上反映了红色资源转化中史料实证、理论抽象、时代映射逻辑链条的断裂。

(二)教学方法创新的机制性梗阻

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存在明显的机制性梗阻。78%的课堂仍沿用“教师讲-学生听”传统模式,VR、情景模拟等技术应用率不足15%,形成三重反差。一是技术赋能表层化与体验需求深化的反差,江西某高校虽拥有于都长征出发地等实体资源,但仅将PPT作为技术载体,未开发“渡河场景复原”“物资短缺模拟”等沉浸式教学项目;二是实践教学频次不足与效果浅表的反差,校外实地考察年均仅1.2次,80%停留在“纪念馆参观+拍照的浅层模式,缺乏夜间急行军担架制作”等深度体验环节;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化与青年认知特点的反差,45%的学生反馈“传统讲授难以引发情感共鸣”,而未引入“红色剧本杀”“长征数字地图”等互动形式,导致教学场域未能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意义建构的转变。

(三)师资专业能力的复合型短板

思政教师队伍在长征精神教学中存在显著的专业能力断层。调研的高校思政教师中党史党建专业背景仅占27%,呈现“三维能力弱化”。一是史实掌握精准度不足,38%的教师存在史实讲解偏差,如混淆“懋功会师”与“会宁会师”的历史意义,64%未系统研读红军长征史,在讲解“过草地”时无法生动描述“沼泽危险”“饥饿困境”等细节;二是跨学科转化能力不足,82%的教师未开发“长征+专业”融合案例,未能将长征军事智慧与工科创新思维、艺术表达形式等形成学科对话;三是实践体验深度不足,近三年仅10%的教师参与“重走长征路”实地调研,对长征途经地的地形气候、民俗文化缺乏直观认知。这种能力结构的缺陷,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现史料考证、理论阐释、情感唤起的多维整合。

(四)评价机制构建的生态性失衡

当前评价体系未能形成长征精神育人的闭环效应,考核体系存在三重缺位。一是情感评价缺位,长征相关内容仅占笔试10%,且以“长征时间、事件名称”等客观题为主,缺乏对“理想信念认同度”“艰苦奋斗意识”等情感目标的质性评估;二是实践评价缺位,校外实践无量化考核标准,学生参与积极性依赖教师个人推动,未建立相关评价链条;三是文化评价缺位,校园长征主题景观占比仅3.7%,学生自发红色活动年均4次,调研中58%的学生表示“校园缺乏长征精神文化符号”。这种评价机制的失衡,本质上是未构建知识考核、情感测量、行为评估、文化浸润的生态化评价体系,导致长征精神教育缺乏持续的动力反馈机制。

、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突破路径

针对述的结构性困境,需构建多维度协同的系统性突破路径。该路径以地方红色资源的学术化转化为基础,以教学模式的具体认知创新为核心,以师资专业能力的三维发展为支撑,以评价体系的生态化重构为保障,形成环环相扣的育人系统。以下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评价文化四个维度,阐释兼具地域特色与普适价值的融入策略。

)课程内容体系的协同创新与深层转化

针对长征精神融入中的内容碎片化问题,需构建“史料-理论-时代”三方面协同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以地方红色资源的学术化转化为基础,遵循实证研究、理论抽象、价值引领的逻辑路径。

第一,在史料维度,江西高校可联合党史研究机构系统整理长征出发地史料集成,收录江西子弟参军的原始档案、支前家庭口述史等具身性史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于都渡河等关键事件的史料数据库。第二,理论维度需建立长征精神与思政课核心模块的学理连接,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开设“四渡赤水与矛盾特殊性原理”专题,分析中央红军在赣南山区的战术调整如何体现辩证思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开发“半条被子与人民立场”案例,实现历史经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连接。第三,时代维度则需打造“新长征”案例集群,将赣南脐橙产业电商助农实践转化为“团结协作精神的当代诠释”教学案例,形成历史精神与现实实践的价值对话。

这种内容转化机制本质上是对红色资源的学术再生产过程,需遵循三条原则:史料选取的原始性,确保80%以上为第一手资料;理论衔接的严密性,每个案例至少对应一个核心理论范畴;时代映射的真实性,优先选用可验证的当代实践案例。江西某高校的实践表明,采用该体系后学生对地方在长征中战略贡献的认知准确度提升47%,印证了内容深层转化的有效性。

)教学模式的具身认知建构与沉浸式创新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构建“身体体验-情感共鸣-意义建构”的三阶教学模式。

首先,预学阶段开发“长征数字地图”线上平台,运用GIS技术还原江西境内长征各支线的地理信息,学生通过交互式操作学习长征具体路线的战略意义。其次,体验阶段设计为期一周的“重走红军长征路”徒步实践,设置竹林宿营、伤病员转运等情境任务,要求学生用毛竹制作简易担架、按红军食谱自制忆苦饭,2024年江西某高校的实践显示,92%的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形成对“艰苦奋斗”的具身体验。最后,升华阶段开展“长征中的哲学智慧”课题研究,如分析赣南游击战中兵力配置的量变质变规律,实现从身体感知到理论认知的跨越。

在技术赋能层面,构建实体场景、虚拟仿真、社会服务的协同体系:工科学生为于都长征纪念馆设计AR导览系统,通过扫描实物展品触发“红军战士口述史”全息投影,借助不断进步的VR、AR、AI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视化、可读性更强的形式[];艺术专业开发“长征第一渡”系列沉浸式戏剧,将赣南采茶戏元素与历史叙事融合,在该地区高校巡演中引发情感共鸣;文科学生开展“长征口述史”数字化工程,已收集27个江西家族的记忆文本。这种教学模式创新,使学生的实践参与率从15%提升至89%,形成“体验-反思-行动”的良性循环。

)师资专业能力的三维发展机制构建

针对师资复合型能力短板,设计历史素养、转化能力、实践体验的“三步”培养体系。

在史实素养提升方面。校内教师与地方党史专家组成教学共同体,每年开展20学时的遗址现场备课,考核于都渡河点地形地貌、红军渡河战术等细节掌握度;技术培训聚焦VR资源开发,2023年在调研高校中教师数字教学工具使用率从5%提升至68%;案例培训要求每学期开发2个“长征+专业”融合案例,如“景德镇陶瓷中的长征元素设计”“长征统计数据与数学建模”等跨学科课题。

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的运作遵循史料挖掘、理论提炼、技术实现的流程:地方党史专家提供新发现的红军医疗资料等史料,思政教师从中提炼“生命至上”的精神内核,信息技术教师制作3D战地医疗场景,最终形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互动教学模块。江西某高校通过该机制开发案例42个,其中12个被纳入校级课程重点资源库,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评分提升多个等级。这种师资发展机制,突破了传统单一学科培养的局限,构建了专兼结合、理实一体的专业发展生态。

)评价体系的生态化重构与文化浸润

对于评价体系而言,构建知识、情感、实践、文化层层递进的评价生态系统。知识维度设计“地方长征素养”测试,包含江西籍长征英烈事迹、本土遗址历史意义等地域性内容,占比30%;情感维度采用AI文本分析技术,对“写给长征先辈的家书”进行情感倾向评估,重点分析奋斗、奉献等词汇的语义强度,占比30%;实践维度评估“红色志愿服务”“长征主题创新项目”等成果,如工科学生开发的遗址智能导览系统、文科生完成的口述史报告,占比40%。

在校园文化浸润建设上,在学校主干道设置“长征里程柱”,每100米标注日均行军里程,终点矗立“新时代长征路”主题雕塑,形成可视化教育场域;举办“长征文化月”系列活动,包含红歌传唱、史料研读、主题创作等子活动,2024年江西某高校参与率达89%;开发长征精神文化符号体系,如用“半条被子”故事创作校园情景剧。这种评价与文化创新,使长征精神从课程内容转化为校园文化基因,形成持久的育人效应。

四、结论

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需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构建史料挖掘课程转化实践体验评价反馈的完整育人链条。江西高校的实践表明,唯有将地方长征故事深度融入教学,才能让青年学生在贴近的历史体验中感悟精神力量,实现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也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地域资源与全国经验的有机结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滋养与实践指引。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