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正文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它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深入研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
一、标准剖析:把握新课脉搏,锚定素养方向
新课程标准犹如教育领域的指南针,为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强调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与传统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二、方法创新:多元教学模式,激发素养潜能
1.问题导向教学法,启迪思维素养
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物理课程中,教师在讲解“浮力”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入水底?”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式,深入研究浮力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浮力的相关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又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工业革命,世界历史会怎样发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假设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们通过对历史背景、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分析,深入思考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2.项目式学习法,提升实践素养
项目式学习法是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项目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调查与保护”项目。学生们分组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调查,包括植物的种类、生长环境、生长状况等。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校园植物保护方案。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需要运用生物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实地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三、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夯实素养根基
1.整合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壁垒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关联性,要求教师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设计跨学科的课程主题。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跨学科课程主题,将地理、历史、政治、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课程主题中,地理学科可以介绍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历史学科可以讲述城市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政治学科可以探讨城市的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和社会问题;美术学科可以让学生设计城市的未来蓝图。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特色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一些学校开设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一些学校开设了科技创新、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等科技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以书法特色课程为例,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书法老师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学习书法的基本笔法、结构和章法,了解书法的历史和文化。通过练习书法,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书写水平,还能够培养耐心、专注力和审美情趣。
四、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体系,促进素养提升
1.多元化评价指标:全面考量学生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例如,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可以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项目式学习成果等。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成长轨迹。
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学习态度等方面。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例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作文初稿进行点评和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改,教师再对修改后的作文进行二次评价。通过这种过程性评价,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案例展示:实际教学范例,引领素养发展
1.语文教学案例:培养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某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了“古诗词鉴赏与创作”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古代文人雅集的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模拟古人的言行举止,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然后,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深入鉴赏,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词创作,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分享。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不仅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还培养了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2.数学教学案例:提升逻辑思维与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一位教师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了“校园建筑测量与设计”项目。学生们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校园内的建筑物进行测量和数据收集,然后设计出校园的改造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如测量误差、数据处理、方案设计等。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等方式,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实际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基于新课程标准,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评价体系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六、结束语
基于新课程标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设计的优化、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策略。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阳.基于新课程标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2025.
[2] 刘颖.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2.
[3] 田玉萍,范会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师培训课程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0):3.DOI:10.3969/j.issn.1673-260X.2017.20.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