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裴斯泰洛齐曾说“教学的重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则是智力的支柱。人的思维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我们通常叫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成分及表现形式很多,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广阔性、逻辑性等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一、创设氛围,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使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发展智能,掌握知识。
二、分析综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探求所研究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它主要体现在主体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善于探索事物间的联系和差异,善于将已有事实变更、推广为更深刻的结果等。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训练思维深刻性的例子很多,比如《蛇和庄稼》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篇课文的第一段讲洪水退后,庄稼一直得不到好的收成。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位老农民揭示了蛇和田鼠、庄稼之间的联系,并预见,只要弄来大量的蛇,庄稼一定能够得到丰收。事实证明了老农的预见是正确的。这个老农看问题就比较深刻。第二段通过猫与田鼠,田鼠与蜜蜂、蜜蜂与苜蓿的种种联系中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即猫的多少与苜蓿丰收有密切联系。思维的深刻性与全面性关系密切,只有全面,才能深刻,看问题片面当然谈不上深刻。《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讲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下令消灭了大量的狼,看不到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思想方法很片面,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三、打破陈规,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到触类旁通。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思维惰性、僵化和迟钝,那就会严重地影响学习和工作。要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就要多读书,勤学习,注意积累和运用。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越丰富,技巧越熟练,思维就越灵活,判断就越准确。教师不仅自己要有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学生的思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解决问题。
四、挖掘教材,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的创造精神,或叫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独创性思维的核心。挖掘教材中求异思维训练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用创造性的眼光去钻研教材,发现教材中能引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因素。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想象:课文中的这只乌鸦是很蠢的,假如这只乌鸦很聪明,在狐狸骗它的时候,乌鸦会怎么想,怎么做?结果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续编出“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之二”。除了凭借课文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科普作品展开幻想,试写科普故事,练写童话等等,在读写实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求异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摆脱了原有思维定势的束缚,从各自的个性和经历出发,运用各种新的信息,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五、理清线索,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在阅读训练中,可引导学生或从课题入手,或从层次结构入手,或从中心事件入手,把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与学生思维之路联系起来,同步进行。让学生按文章的思路去阅读,循作者的思路去思维,这样才有助于真正理解课文,有助于掌握思维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是学生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考虑如何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想什么”和“怎么想”,以避免思维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类是学生思维最基本的方法。学习字词句篇,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必须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法。
(一)分析综合
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便无以综合,分析一综合过程经常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一般应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了解各部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把各个部分的内容综合起来,从而更深刻的领会课文内容,既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式。
(二)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舍弃那些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属性,抽取普遍的、必然的本质属性,形成科学概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是指在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把所研究的事物中得到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系起来,整理推广到同类的全体事物,从而形成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抽象所结合的是“本质的属性”,概括所结合的则是“共同的属性”。在语文教学中也经常采用到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学习一篇课文,要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就离不开概括和抽象。归纳段落大意,必须要分析词句和自然段所表达的思想、意向,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把它们的共同点加以概括,如“谁,做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等方法提取这一段落的大意。 在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之后,再概括,这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后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抽象出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内容和提练中心思想的过程,就是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概括概念和总结学习方法,不能为了省事,把预先准备好的答案直接塞给学生,不去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抽象、概括的实践,殊不知学会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比知道并记忆答案重要得多。
(三)比较分类
比较、分类在思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较,是相关事物之间求同比异的思维方法。比较需要一定的条件,被比较的事物之间必须是同类的事物,因为完全不同的事物不存在任何可比性。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如词语的比较、句子的比较、人物形象的比较、表现手法的比较等,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
分类,是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分类也叫归类,语文教学中常常将各种知识进行分类,体现在教材方面的有归类识字、词语归类、句型归类、课文归类等等。语文归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突出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简化他们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益,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归类,对本质相同的内容,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每次都出现一个幻象, 教师可着重讲解擦燃第一根火柴这一 部分, 采用归类列表填写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他类似的部分教师不必逐段讲解,面面俱到,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讨论,让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获得知识,实现段与段之间的学法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今天,必须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