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教师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评价更多地是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主要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评价无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逐渐兴起。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中融入这一理念,能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的目标要明确教学内容,同时清晰规定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以及预期达成的学习结果,评价也严格的围绕这些目标展开。在大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从单元整体目标入手,将其细致地分解到每一堂课中。这样,每节课的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目标推进,教学方向明确,教学效果更有保障,学生朝着教学目标前进的路径更加顺畅,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教、学、评”实现一体化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效有了清晰认知,这种清晰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诸如小组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学生依据这些反馈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显著增强。
(三)提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评价方式丰富多样,包含课堂的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些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精准的依据,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得到提升[1]。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把其中对各年级学生的要求吃透,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掌握的知识情况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既契合课程标准又符合学生实际的大单元教学目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大单元教学为例,单元包含《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几篇课文。课程标准针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他们学会提问,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比如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并且能够借助所提问题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学生可以问“五粒豆各自有着怎样不同的命运?”;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可提问“科学家通过哪些实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问“20世纪有哪些重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学习《蝴蝶的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为蝴蝶的家而担忧?”。通过这样从不同角度提问,学生能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设计项目式学习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展开学习,主动的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里,设计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大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有《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这几篇课文,教师设计了“制作童年纪念册”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单元主题聚焦童年,与学生自身经历紧密相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首先确定要介绍的人物,可以是自己、同学或者长辈,接着通过采访、收集照片、回忆往事等方式,获取关于人物童年的素材,在采访长辈童年时,学生要运用语文知识组织语言,礼貌地提问,认真记录回答内容。例如采访爷爷童年时,学生问“爷爷,您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游戏?”之后把这些采访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在收集与《古诗三首》相关的童年素材时,学生去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结合诗句进行描述。学习《祖父的园子》后,学生回忆自己家中类似充满乐趣的场所,收集相关照片或画作,收集《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相关素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在童年经历中的体现,之后用美术知识进行纪念册的排版设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照片的处理和资料的整理。最后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分享[2]。
(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评”一体化十分关键。过程性评价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小组合作、作业完成等方面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课堂提问、小组评价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主要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比如单元测试、作文评价等。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大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包括《桥》《穷人》《金色的鱼钩》这几篇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在学习《桥》这篇课文时,观察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是否准确,像学生能否理清老汉指挥村民过桥的先后顺序;在小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能与小组成员有效合作,例如在讨论《穷人》中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时,学生是否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意见。教师还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比如问学生“《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具有怎样的品质,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对于学生的作业,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还注重作业的书写是否工整,对小说内容的概括是否简洁明了[3]。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里,“教、学、评”一体化至关重要,把教学、学习、评价这几个环节紧紧扣在一起,让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变强,教学评价也更有效果。大单元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特点能够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将进一步推动学科教学的一体化建设,构建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打造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岩.基于大单元背景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J].教育界,2023(25):68-70.
[2]沈慧君.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学苑教育,2023(16):57-58,61.
[3]王建平.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大单元教学思考: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教育界,2023(2):116-118.
作者简介:樊俊英,女,汉族,山东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