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和课间活动管理方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课间活动;管理方式
正文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高中体育教育已超越单纯的技能传授层面,向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课间活动作为体育课堂的自然延伸,其管理方式和实施效果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管理创新,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提升体育活动效益,成为高中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构建课内外联动的体育活动体系,需要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现安全性与趣味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一、高中体育教学与课间活动的育人价值
高中体育教学与课间活动蕴含着多元育人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提升运动技能,更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参与竞技与合作并重的体育活动,学生学会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课间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身体调节与心理舒缓空间,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提升注意力与学习效率。同时,集体性的课间活动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培养了社交能力与集体荣誉感。然而,当前部分高中存在体育课时不足、课间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限制了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亟需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体育教育的提质增效[1]。
二、高中体育教学与课间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不足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部分学校体育课程仍以传统田径项目为主,新兴运动项目如攀岩、飞盘等引入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上过度依赖教师示范与集体操练,个性化指导与分层教学实施有限,无法适应学生体质差异。考核评价体系偏重技能达标而非过程参与,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二)课间活动组织形式化与参与度不高
高中课间活动在组织管理层面存在明显短板,形式化倾向严重,学生实际参与度偏低。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部分学校将课间时间压缩或挪作他用,学生缺乏充足活动机会。现有课间活动多以广播操为主,形式单一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场地与器材配置不足,特别是在大班额学校,人均活动空间有限,制约了活动多样性。教师指导与监督缺失导致课间活动自发无序,部分学生选择静坐休息或玩手机,未能实现课间活动的放松与调节功能。
(三)安全管理与资源保障体系不完善
高中体育教学与课间活动在安全防护与资源支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制约了活动质量提升。部分学校体育设施老化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如跑道破损、器材锈蚀等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体育教师安全培训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薄弱,难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发生。课间活动缺乏系统管理与指导,学生自发活动中易发生碰撞等意外伤害。同时,体育师资配备不足,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周课时量过大,难以兼顾教学质量与学生个体指导。
三、高中体育教学与课间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与个性化教学模式
高中体育教学应突破传统模式束缚,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除传统田径项目外,应引入攀岩、瑜伽、飞盘等新兴运动项目,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根据学生体质水平与运动能力进行分组,设计差异化教学目标与内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宜的挑战与发展空间。引入选项课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提高学习主动性与持续性[2]。同时,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融入运动损伤预防、健康饮食等生活化内容,培养学生科学锻炼意识与终身体育观念。通过课程体系多元化与教学模式个性化改革,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适应性与吸引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3]。
(二)创新课间活动形式与提升学生参与度
课间活动需要摆脱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创新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切实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学校可推行微运动理念,将传统广播操转变为形式多样的短时活动,如韵律操、舞蹈、趣味体能游戏等,适应不同学生兴趣偏好。设立课间活动超市,提供跳绳、毽子、球类等多种活动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形式。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设计环校慢跑路线、楼梯间体能训练区等多样化活动场所,解决场地不足问题。建立课间活动导师制度,鼓励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参与指导,提升活动组织质量与安全性。通过活动形式创新与组织方式变革,使课间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放松身心、培养运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实现小课间、大健康的教育目标[4]。
(三)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与风险防控机制
构建完善的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应定期检修体育设施与器材,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台账,及时更换老化设备,确保场地器材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加强体育教师安全培训,提升风险识别、预防与应急处置能力,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制定详细的课间活动安全规范,明确活动区域划分与行为准则,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发生碰撞等意外伤害。引入运动意外保险机制,完善伤害事故处理流程,减轻学校与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体育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对高风险项目实施分级管理,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体育教学与课间活动创造安全可靠的环境,解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5]。
(四)优化资源配置与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高中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向农村与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城乡体育设施差距。学校应合理规划体育场地,提高空间利用率,建设多功能体育活动区,满足不同项目需求。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在职培训等方式扩充专业师资规模,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建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提供定期进修与交流机会,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鼓励体育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提高工作积极性与职业成就感。同时探索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如校际场馆共用、师资互派等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与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为体育教学与课间活动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结束语
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未来应当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的有机衔接,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设计和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全面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坚实基础。这种探索与实践将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丁志东.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分层分类”锻炼的探索[J].现代教学,2024,(Z1):123-124.
[2]魏海琳.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J].学园,2023,16(29):37-39.
[3]孙桂珠.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实践策略探析[J].高考,2023,(27):171-173.
[4]黄祖玮.高中大课间活动中武术操有效开展策略分析[J].高考,2022,(36):168-170.
[5]高灿玉.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J].高考,2022,(35):171-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