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对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李海军

青海油田第一中学,甘肃 敦煌 736202

摘要

数学史作为数学发展的脉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文化背景和人文故事,将其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首先,文章阐述了数学史的重要性,恰当运用数学史资源,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氛围,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升数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随后,本文根据当前数学史融入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多种途径,并且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

数学史;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学习兴趣

正文


引言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不仅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驱动力,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侧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将数学视为一套冰冷的公式、定理和法则的集合,忽略了数学本身所蕴含的生动历史、丰富思想和人文精神。数学史,作为数学学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恰恰能够为打破这一教学困境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深入分析数学史对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作用机制、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可行的融入策略,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能为一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实践指导。
一、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兴趣,提升学习动力
    数学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当学生们不再仅仅面对抽象的符号和枯燥的公式时,数学便活了过来。通过了解数学史,原本觉得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知识,突然变得亲切、有趣起来。这种由好奇心驱动的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的强大引擎,能够将原本可能被视为负担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充满乐趣的智力探险,从而显著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持久动力。
(二)拓宽视野,树立科学精神
    数学史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起宝贵的科学精神。当学生了解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被不同数学家以迥异的方式探索和解决时,他们便会认识到数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多样性和发展性的。例如,了解非欧几何的诞生,能让学生明白“公理”并非绝对真理,其选择本身也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局限,从而打破思维定式,认识到世界的多元性。这种科学精神的培养,远比单纯掌握几个数学公式更为重要,它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无论将来从事何种领域。
二、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具有诸多潜在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有效实施仍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许多高中数学教师接受的专业训练主要集中在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上,对于数学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数学家的贡献以及数学思想演变的了解相对匮乏,这直接限制了他们运用数学史资源的能力和信心。其次,市面上虽然有数学史相关书籍,但专门针对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便于课堂教学直接使用的数学史辅助材料仍然稀缺,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自行搜集、整理和改编,增加了备课负担。高中数学课程本身内容密集,教学进度快,教师往往需要赶进度,很难挤出额外时间系统性地讲述数学史,即使想融入,也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融入数学史知识
    深度挖掘教材,并将数学史知识巧妙融入其中,其核心在于打破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壁垒,让冰冷的公式和定理“活”起来。当教师引导学生追溯某个概念(如函数、导数)的起源,讲述其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时,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定义,而是参与到知识的“再发现”中,感受到数学发展的脉动,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兴趣。再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直接引入数学史,教师需要找出那些蕴含丰富历史背景、思想转折或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筛选、加工数学史素材,并将其转化为适合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或自主探究的形式。教学设计要明确融入数学史的目标,是激发兴趣、理解概念还是培养思维,避免为融入而融入。需要注意的是,融入数学史不应干扰核心知识点的教学,而应服务于教学目标,使其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数学史教材内容水乳交融,共同构建起一个更立体、更生动、更具启发性的高中数学学习环境。
(二)运用故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特别是与数学发展、数学家生平相关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有效策略。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色彩,这些都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形式展现出来,打破数学在学生心中“枯燥”、“抽象”、“难懂”的刻板印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从可能存在的疲惫或抵触情绪中拉回课堂。故事的选择要贴切故事内容应与所授数学知识点紧密相关,能够自然地引出或解释概念、定理、方法。故事长度要适宜,避免冗长而冲淡主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时,先讲一个“邮局取快递”的简单故事:小明收到一个包裹,他需要根据包裹上的地址(输入信息)去相应的柜台取件,每个地址对应唯一的柜台(输出结果)。通过这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对应关系”和“唯一性”这两个函数定义的关键要素。在讲解函数表示法时,可以讲述函数符号“f(x)”的起源故事,介绍莱布尼茨、欧拉等数学家在符号表示上的贡献和演变,让学生明白符号的诞生也是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思想。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时,可以结合历史上对这些性质的研究,比如介绍早期数学家如何直观地观察函数图像来描述这些性质,再过渡到严格的数学定义和证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直观到严谨的发展过程。
(三)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数学史素材
    丰富的数学史素材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教材往往只能选取部分关键内容,而拓展资源可以引入更多元的文化视角(如中国古代数学、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学等)、更多样的数学分支(如数论、组合数学中的趣味历史)以及更多数学家的生平故事。这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西方文明的专利,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全球智慧结晶、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拓展教学资源和丰富数学史素材需要教师具备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网络数据库等多种渠道,搜集书籍、文章、纪录片、在线课程、数学史数据库、数学家传记等。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分类、标注,建立自己的数学史资源库。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将合适的素材融入预习任务、课堂导入、概念讲解、习题分析、课堂讨论、课后拓展等各个环节。通过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数学史素材,高中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连接了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为学生提供了更立体、更全面的学习体验
结语:

本文通过对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史并非仅仅是数学知识体系的“装饰品”或“调味剂”,而是能够深刻影响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宝贵资源。将数学史有效融入高中数学教学并非一蹴而就,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数学史知识,并思考如何将其与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方法进行呈现。

参考文献:

[1]陈静.渗透数学史,让数学教学更有意义[J].数学教学通讯,2023(18)

[2]林建平.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史的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1(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