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行动促进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严青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710000

摘要

本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系统解构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的阶梯化需求内涵,通过剖析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成逻辑与互动机制,揭示深层动因如何制约其就业行动效能,进而构建需求导向的全周期就业帮扶体系,推动高校就业指导从标准化服务向精准化干预转型,为优化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提供实践路径参考。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低收入家庭;就业行动

正文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5年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222万人,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其中,低收入家庭毕业生作为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1],面临资源获取受限、能力发展不足、心理压力超载等多维困境,其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与社会稳定。

、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对高校就业指导的需求要素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方面来分析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对高校就业指导的需求要素主要包含物质支持、心理关注、关系重构、自我证明和潜能激活五个方面。这五个需求要素存在着递进过程,并且同时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1.生理需求:经济压力驱动的物质支持刚需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因家庭原始资本匮乏,长期处于生存性焦虑状态,求职阶段面临简历制作、面试交通等直接成本及放弃兼职的机会成本压力。根据需求层次理论的低谷整合效应,生存需求未满足会抑制高阶需求,导致其优先关注薪资门槛而非职业发展这种由经济压力传导的生理层面刚需,促使高校就业指导中经济资助体系成为基础支撑——通过求职补贴、费用减免等措施,帮助学生跨越生理需求临界点,释放精力追求更高层次需求。

2.安全需求:不确定性焦虑催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该群体因缺乏家庭经济缓冲带,对职业稳定性、社会保障的敏感度比普通学生高,易放大失业风险感知。同时,长期经济弱势可能导致自我效能感偏低[2],产生求职畏缩心理。安全需求的生成本质是风险承受力不足引发的心理防御诉求,需要高校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建立风险防控预案,并借助心理援助修复安全感认知偏差,例如将面试挫折重构为技能提升机会,逐步建立心理安全屏障,满足其对职业确定性和心理安全感的双重渴望。

3.社交需求:社会资本缺失下的关系网络重构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的家庭难以提供职业信息、人脉资源等支持。同时,校园中的经济地位差异可能导致隐性排斥,加剧其对同质群体认同的渴望[3]。这种社交需求的生成源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实践映射——当原生家庭资本不足时,个体必然寻求同辈群体重构关系网络。这就指导高校通过朋辈互助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与情感共鸣,构建去经济标签的社交空间,满足其对友谊、归属感和外部支持的需求。

4.尊重需求:能力落差感知引发的自我证明动机作为家庭教育脱贫的希望,该群体常因职业技能、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相对劣势,陷入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的认知冲突。加之同学之间的比较强化了对非家庭因素认可的需求。尊重需求的生成机制表现为通过能力提升修复自我价值认知高校的实习实训、资格培训等能力帮助措施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其通过个人能力获得职场尊重,满足内部自我认同与外部社会认可的双重诉求。

5.自我实现需求:价值困境中的潜能激活诉求低收入家庭学生常面临生存压力下的工具理性选择与职业理想的价值理性追求的冲突,以及家庭经济回报期待与个人兴趣的矛盾。自我实现需求的生成伴随对生存意义的思考,高校需帮助其建立渐进式价值实现路径,如通过基层岗位积累转向理想行业,或将创业与家庭经济改善结合重构职业选择的意义。这种需求本质是马斯洛自我超越的具体化,即通过职业发展实现对家庭和社会的双重价值,最终达成潜能最大化的自我实现状态,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张力。

、高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行动促进路径

基于就业指导需求要素生成机制,高校应从经济资助、心理援助、朋辈互助、能力帮助和精神协助五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帮扶路径。

1.构建健全的经济资助体系 高校应完善经济资助体系,确保低收入家庭毕业生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除了传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外,还可以设立专项就业资助基金,为毕业生提供求职补贴、实习补贴和创业启动资金等。同时,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资源,为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也可参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的政策,对招用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的企业给予扩岗补助和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
    2.搭建完善的心理援助平台。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等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帮助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4]。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心理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辅导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例如,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

3.建立有效的朋辈互助网络。积极搭建朋辈互助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朋辈辅导活动、建立朋辈支持小组和开展朋辈互助项目,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同时,还应加强对朋辈辅导的培训,提高朋辈辅导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可以开展朋辈辅导培训,培养一批具备心理辅导能力的学生骨干,为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支持和职业发展建议。

4.完善成熟的能力帮助机制。高校可以提供职业能力培训和实践机会,帮助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此外,还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例如,可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为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提供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帮助他们增强求职信心和就业竞争力。

5.优化创新的精神协助体系 高校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创业教育,帮助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创业规划,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可以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此外,还应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例如,可以开展就业观念引导活动,鼓励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就业和中小微企业,拓宽就业渠道

、结论

高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就业指导帮扶路径,可以更好地满足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就业行动,提升就业质量。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为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笪惠,叶怡杏,龚媛,张妍.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建议对策[J].中国就业,2023(02):44-46.

[2]李娜,盖钧超,周全华.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低收入家庭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J].成才与就业,2022(S1):39-48.

[3]黄晓琳.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企业留人策略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3,(20):66-69.

[4]程倩.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4):121-124.

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2024年度学生工作研究课需求层次理论下高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行动促进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