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探讨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李颖

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中心小学校136129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不断深化,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助力,但同时也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分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爱国主义精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正文


引言

爱国主义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理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爱国主义基因,并将其有机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新课题。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爱国主义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一、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价值

(一)筑牢思想根基,厚植爱国情怀

小学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初步确立,帮助学生建立祖国认同感和自豪感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轨迹,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育者要借助课文、故事和典型人物事迹等,生动形象地表现爱国情怀,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这一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播下“为国奉献”的信念,从而确保他们在未来的成长旅程中,始终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和无尽的忠诚。

(二)培养品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之中,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爱国主义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集中表现,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了解爱国主义,可以使学生从思想层面上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懂得敬畏国家法律、制度,遵守社会规范,培养负责任的社会公民意识。另外,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中也能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意识。学生在学习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能逐步确立为社会做贡献、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思想,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品德、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讲述中华文明中的优秀人物、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以此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在全球化时代,教师应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使其更了解本国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加强其竞争力,提升其民族认同感。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介绍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创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文化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比较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二)引入探究式教学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主、互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问题本身即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启发式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文化,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环节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祖国历史和文化的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在互动交流中完成问题的解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情境,然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祖国历史文化,以启发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图片,要求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一篇以图片为蓝本的创意性作文,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

(三)创设多样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一方面,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蕴含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和展示与家国情怀相关的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国家历史、文化等的了解。这种参与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为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可感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内容的理解,助力学生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将枯燥的文字信息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感,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这一单元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并引导他们分享对这些景观的感受和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教师可以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如岳飞、文天祥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英雄人物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体验不同历史人物或现当代英雄的责任与担当。

(四)开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坚定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重要的家国情怀价值。

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好地实现课程德育渗透目标。针对第十课“我们当地的民俗”的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节假日走访当地的村落,探寻那些正在被遗忘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更好地感受乡村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第十一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学习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实践学习,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邀请校长开展家国情怀专题讲座,联合家长开展“家风建设”活动,形成教育合力。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实现家国情怀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了解立德树人的要求,把握在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向,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金龙,刘玉.革命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3):18-20.

[2]郭义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本土爱国主义资源的开发融入:以云南普洱域内为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4(11):26-28.

[3]周艳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培养[J].吉林教育,2024(19):19-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