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中家校协同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赵坤平

巨鹿县实验中学 河北省邢台市 055250

摘要

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而家校协同是提升其实效的关键路径。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首先阐释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及家校协同的内涵意义,随后从沟通平台搭建、协同活动开展、教育资源整合三方面,具体分析家校协同机制的实践路径,进而反思实践中存在的协同意识淡薄、沟通不畅、活动形式化及评价缺失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研究旨在为优化初中地理德育家校协同模式提供实践参考,推动地理学考德育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家庭,形成育人合力。


关键词

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家校协同;人教版教材;实践反思

正文


引言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学生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的重点任务[1]。初中地理学考不仅是对学生地理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更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契机。地理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人地协调观、全球视野等。然而,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实现德育教育的最大化效果,家校协同成为提升地理学考德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探讨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中家校协同机制的实践路径,并进行反思,旨在为提升地理德育教育实效提供参考。

一、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与家校协同的内涵

(一)地理学考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蕴含着诸多德育资源。如:通过“中国的疆域”一节介绍我国领土、领海、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理位置等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中得以体现,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世界的气候”“国际经济合作”等章节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全球联系,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国际观,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全球视野。

(二)家校协同的意义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德育中各有优势,学校有专业师资和系统规划,能开展有针对、有组织的德育,家庭凭借情感亲和力,通过日常言行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者协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学校将地理德育目标和内容传递给家长,家长则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让地理德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形成1+1>2的育人效果。

二、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中家校协同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家校沟通平台

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可从线上与线下两方面着手。线上借助微信群、班级小管家等沟通平台,分享地理德育资源——地理学考德育教育的目标、计划,或地理德育小故事、红色纪录片等;家长可发布自己的教育经验与困惑,教师及时解答指导;教师则可发布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和德育表现,如:学生制作的“保护自然资源”手抄报,方便家长查看并评价鼓励。线下则定期召开地理学科家校座谈会,教师向参与家长介绍地理学考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家长分享孩子在家庭中的地理学习和德育表现,共同探讨家校协同教育的优化路径;还可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地理课堂观摩教学过程,了解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课后通过面对面交流,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二)开展家校协同活动

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可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协同活动。在地理实践活动方面,学习“中国的农业”后,组织学生与家长走进农村,参观农田、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及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共同引导学生认识二者的密切联系,培养人地协调观;学习“世界的聚落”后,组织学生和家长走访当地传统聚落,了解聚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传统文化保护知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保护意识。还可定期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和德育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如:“我爱我的祖国”等知识竞赛,“地球守护者”等演讲比赛,备赛过程可促使家长和学生一同学习地理知识、探讨德育话题,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也能强化地理德育认知。

(三)整合家校教育资源

在当今时代,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在整合家校教育资源方面,需双向发力挖掘与共享德育素材。一方面,引导家长挖掘生活中的地理德育元素,如: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天气变化,及当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环保意识;在外出旅游时,通过讲解当地的地理景观与风土人情,协助他们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学校可开放地理实验室、地理教室等资源,供家长与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探究,如“模拟水土流失”实验,让学生直观认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而树立环保理念;同时,学校可分享优质地理德育校本课程、教学视频等资源,方便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学习,形成家校资源互补的德育合力。

三、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中家校协同机制的反思

(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家校协同意识淡薄

部分家长对地理学科的德育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地理学考只是知识性的考试,忽视了其德育教育内容,参与家校协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也缺乏家校协同的意识,将德育教育视为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没有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

2.家校沟通不畅

虽然建立了沟通平台,但沟通内容多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关于地理德育教育的交流较少。此外,由于家长工作繁忙等原因,部分家长难以按时参与线下沟通活动,导致家校沟通的效果不佳。

3.协同活动形式化

一些家校协同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形式较为单一。如地理实践活动,只是简单地组织家长和学生进行参观,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难以获得深刻的德育体验。

4.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目前,对于家校协同在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中的效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无法准确衡量家校协同教育对学生德育素养提升的作用,也难以发现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二)改进措施

1.增强家校协同意识

通过家长会、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地理学科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家校协同的意义,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对教师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协同意识和合作能力,让教师主动承担起家校协同的组织和引导责任。

2.优化家校沟通方式

丰富沟通内容,增加关于地理德育教育的交流,如分享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体现出的德育品质、讨论如何在家庭中渗透地理德育等。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沟通时间和方式,如对于无法参加线下活动的家长,可以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交流。

3.提高协同活动质量

在组织家校协同活动前,明确活动的德育目标和具体方案。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如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地协调观和责任感。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学生的德育表现、家长的参与度、教师的协同能力等方面对家校协同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定期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家校协同机制,不断提高协同教育的质量。

结语

初中地理学考德育教育的家校协同,是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链条的关键。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协同活动、整合资源等路径,可实现家校育人合力。但实践中存在协同意识薄弱、沟通低效、活动形式化及评价缺失等问题,需通过强化意识、优化沟通、提升活动质量与健全评价机制加以完善。这一过程虽需持续探索,但对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红,曹玮晏.德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华夏教师.2022 (02):3-4.

[2]冯亚苹.初中教育中家校结合实效性的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3):65-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