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
关键词
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现状;应对措施
正文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部门针对体育教学发展出台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程理念、核心素养等内容做出了新要求[1]。新课标强调体育教学要积极落实体育训练活动的实施,树立学生良好的运动锻炼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初中体育训练内容丰富,有篮球、足球、羽毛球、长跑、体能训练等多种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初中体育训练教学作为体育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训练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3]。然而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很多初中体育锻炼教学还存在形式单一化、训练效果不佳的问题,还有一些学校只关注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实施,缺乏对体育训练的高度重视,导致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受到了限制。因此,在当前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现状下,初中体育教育应当深入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积极探索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应对措施,确保能够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体育训练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
二、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现状
(一)训练难度不科学
从当前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师采取的训练方式不够科学,导致训练难度缺乏差异化,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初中体育训练教学中,往往采取班级式的训练模式,全班同学采取统一的训练方法,缺乏层次化的教学内容,导致训练难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班级内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运动水平存在差异性,而统一的训练模式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一些学生会存在难度过高的现象,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体育素养发展。
(二)训练方法单一化
体育训练方法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但是目前在初中体育训练教学中,还存在训练方法单一化的问题,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发展。从训练方法来看,大多数教师往往都是采取理论加示范演示的训练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巧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开展体育训练。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性不足,在训练中缺乏教师的科学指导,缺乏训练积极性,导致整体的体育训练效果不佳。从目前的训练方法来看,在体育训练中缺乏对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的应用,小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导致课堂的趣味性不足,互动性不高,进而影响到体育训练的科学性[4]。
(三)训练内容不丰富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涉及到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开展的体育训练内容却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发展需求。目前在初中体育训练中,较为常见的就是长跑训练、体能训练,而缺乏一些专业的体育运动训练,比如篮球训练、足球训练等,导致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无法得到保障,进而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对体育训练的重视,导致在体育训练中不注重对训练内容的挖掘,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训练内容,进而限制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多元化发展。在很多初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重复性的体育训练内容,造成体育训练内容的多样性不足,进而影响到体育训练的高质量发展。
(四)训练时间不充足
在现有的初中体育训练中,还存在训练时间不充足的问题。当前在很多初中学校较为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除了在体育课堂上开展体育训练外,缺乏课外的体育训练机会,导致体育训练时间不充足,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发展需求。一般情况下,初中学生只能开展每周一节的体育训练课,很多学生也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训练当中,导致体育训练流于形式,无法保障每天训练的时长,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5]。
三、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分层次训练调整难度
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体育训练的科学性,确保训练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实施分层次的体育训练,合理调整训练难度,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训练项目,进而更好地提升体育训练的有效性[6]。因此,在初中体育训练中,教师应当科学落实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设置学困生、中等生以及优等生的层次,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训练方案,确保难度的适宜性,能够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
例如在长跑训练中,教师围绕学生的肺活量、跑步技巧掌握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估,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对于体育长跑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开展800×800米的接力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互动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长跑潜能,进而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促进学生的长跑运动能力发展。而针对长跑技能较弱的学生,在训练中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内容,比如400×400米的接力赛,在训练学生体能的同时,也能够降低训练难度,提升学生的长跑运动训练效果。
(二)创新体育训练方法
1. 游戏教学法
创新体育训练方法有助于激发初中生的训练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训练活动中。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游戏更加满足其心理发展需求,通过将游戏融入到体育训练中,能够更好地提升训练活动的趣味性,提升初中体育训练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初中体育训练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训练游戏,比如运球接力游戏、二人三足跑游戏、跳绳接力游戏等,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欲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7]。
例如在立定跳远的体育训练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到立定跳远的训练活动中,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摸石头过河”的游戏活动,在课前激发学生运用自身的意志力完成游戏内容。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腰部、腿部等肌肉进行了拉伸,为后续开展立定跳远的体育训练带来保障。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开展了“跳远接力赛”的游戏活动,根据学生的跳远情况合理分组,小组之间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跳远潜能,更好地提升体育训练的效果。
2. 体育竞赛法
在初中体育训练活动中,有很多训练项目具有竞技性的特点,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运动项目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8]。因此,教师应当紧密围绕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在体育训练中借助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技能与体育品德,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竞赛活动中,能够将技能训练与竞赛相结合,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品质,塑造团队协作等能力。
例如在篮球运动训练中,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动作,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篮球竞赛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篮球小组赛的形式,在竞赛中引导学生开展原地对抗练习、跨步急停练习等,引导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科学的篮球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在竞赛活动的组织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体育训练的实施效果。
3. 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旨在通过特定的活动和挑战,促进个体身心协调发展、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方式。在初中体育训练中,素质拓展训练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体育训练活动,让学生的训练需求得到满足。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通过团队合作、领导力培养等环节,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围绕体育训练的内容来设计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展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体育训练技能水平,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9]。
例如在学生的体能训练中,设计了“撕名牌”的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在规定的区域内开展素质拓展项目,引导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技巧,同时也能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在“撕名牌”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完成撕名牌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挑战的运动场所,让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实现团队协作,完成素质拓展项目,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丰富体育训练内容
在初中体育训练中,应当结合新课标以及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丰富学生的体育训练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训练选择,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训练中,要将篮球训练、足球训练、排球训练、跳绳训练、实心球训练、羽毛球训练等活动,设计丰富的训练项目内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方案,确保训练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重复训练的现象[10]。通过对体育训练内容的丰富,能够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更多类型的体育运动技能,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
例如在体育训练中设计“花样跳绳”的训练活动,在学生掌握跳绳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训练活动的设计。在“花样跳绳”中学生需要将舞蹈、武术等动作融入到跳绳训练中,丰富训练内容,更好地实现跳绳运动与花样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跳绳技巧。花样跳绳实现了训练内容的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跳绳训练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跳绳技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发展。
(四)合理安排训练时长
在初中体育训练中,应当结合体育教学的要求,合理安排体育时长,为学生带来充足的体育训练机会。初中体育训练不仅需要借助体育课堂来完成,在大课间、课后服务等环节,也要设置体育训练项目,保障学生每天能够开展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训练,更好地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首先,合理落实体育课程设置,学校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安排一周不少于两节课的体育课程,合理调整体育课程时间,安排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的体育训练时长得到保障。其次,开展大课间体育训练活动,在大课间组织学生进行体操训练、羽毛球训练、排球训练等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训练时长,更好地提升体育训练效果。除此之外,组织体育训练课后服务,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组织篮球、足球以及羽毛球等社团活动,开展多元化的课后服务,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开展体育训练,增长每天的体育训练时长,确保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与体育品质发展得到满足,更好地提高体育核心素养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应当积极重视体育训练活动的实施,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角度出发,构建科学的初中体育训练模式,确保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体育训练中,应当通过分层次训练调整难度、创新体育训练方法、丰富体育训练内容、合理安排训练时长等应对措施,改变当前初中体育训练的现状,更好地创新训练模式与内容,确保满足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推动初中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明龙.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25,(21):70-72.
[2]李俊钦.初中体育体能训练游戏化教学方法分析[J].体育风尚,2025,(07):77-79.
[3]万永胜.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2025,(10):84-86.
[4]陈降娟.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体育训练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5,(07):63-65.
[5]张巨功.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训练有效性的提升[J].体育时空,2025,(01):50-52.
[6]李生辉.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策略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01):173-175.
[7]李新超.初中体育长跑训练的实践策略研究[J].体育视野,2025,(01):164-166.
[8]周培钧.初中体育训练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体育风尚,2022,(06):77-79.
[9]李冀莹.现代教育视域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探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08):98-100.
[10]安毅.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训练教学效率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2020,(36):73.
张书茂 1991年8月10日 男 陕西西安 汉族 本科 宝鸡文理学院 西安高新第二中学体育运动中学竞训处主管 二级教师 西安市高新第二初级中学 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