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史敬枝

山西省临汾市蒲县第一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反思是对背后的根据进行再思考,反思是把经历变成经验,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给自己,通过这只眼睛看清自己的不足,反思的根本是勇于自我否定。走进新课程,反思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究竟给了学生什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了吗?挖掘了他们的潜力了吗?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了吗?尊重了他们的个性了吗?诱发了他们的悟性了吗?激发了他们的的创造性了吗? 走进新课程,我们是否组织了真正的好课?我们的课堂是否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该作出怎样的冷静思考与总结,让我们逐渐成熟,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一、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解

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一个“交际工具”,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 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 的性质说明了语文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二者的和谐统一, 才能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从我们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实践 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 的反应又是多元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即关注活生生的个体——人的发展。

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充分说明了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因此, 语文学习,对学生的生存、发展有重大影响。一定的语言品位和文学素养,决定着一 定的人格品位。所以语文教学要以学习主体自身的深刻了解为前提,以满足主体的发 展需要为核心来确定课程内容。语文教学中坚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坚持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途径,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这一教学思想,一是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二是针对语文课程,给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素质”乃人们先天自然的和后天经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基本特点和品性。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可扭转的大趋势。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的心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感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心理自由。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依靠学生查找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作业也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一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反思就是为了超越,反思是把经历变成经验。反思的根本是勇于自我否定,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