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五育融合;小学语文;劳动教育
正文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政策深化实施的背景下,“五育融合”已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而2022年新课标则强化了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要求,为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1]。当前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偏重文本解读而弱化实践体验,劳动教育则易陷入技能训练的单一维度,二者存在“智劳分离”的结构性矛盾。语文教材中虽蕴含许多劳动主题文本,但教学多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未能引导学生通过真实劳动场景实现语言建构与价值体认的统一;劳动课程设计也较少利用语文的叙事表达优势记录反思劳动过程。这种割裂状态既制约了学生“劳动精神+语言素养”的复合能力发展,也弱化了“以劳树德、以劳促智”的育人实效。只有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进一步研究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新时代育人的目标。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作用价值
(一)丰富学科教育内容,延展学习知识点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学习成长和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五育”融合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发展与个性发展,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五育融合中,德育为核心,强调的是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一点就是“使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找到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学科相同的目标,可以更好的丰富学科的教育内容,同时延展学科学习的知识点。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有很多可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知识点,通过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更进一步的丰富学科的教育内容,同时延展相关知识点进行探索学习。部分相关知识点总结见下表1:
课文 | 劳动教育融合 | 延展教学建议 |
《悯农》(古诗) | 理解农民劳动的艰辛,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 | 结合校园种植活动,观察植物生长并口头描述感受 |
《朱德的扁担》 | 学习革命先辈热爱劳动、以身作则的精神 | 开展班级劳动任务分工,用简短语段记录“我的劳动日记” |
《落花生》 | 体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劳动价值观 | 分组讨论“生活中的有用劳动”,制作职业劳动手抄报 |
表1 人教版小学语文劳动教育融合知识点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延展,更高的与劳动教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探索欲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其核心在于通过跨学科的知识重构与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行为习惯的协同发展。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是相互联动的,更是相互交织的,将学科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知识体系,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从学习习惯养成的维度看,劳动教育为语文学习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具身认知载体,学生在参与种植、手工等劳动实践时,需要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表达反思,这一过程自然嵌入“预习、实践、复盘”的闭环学习模式,潜移默化中培养系统性思维和持续探究的习惯,比传统说教更符合“做中学”的认知规律。就探索欲激发而言,劳动中产生的未知挑战,如植物生长异常、工具使用难题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本能,驱动其主动通过语文工具查阅资料、访谈专家、撰写报告,形成“问题发现、信息获取、知识内化”的良性循环,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语用实践比虚构情境更能激发深层学习动机。另外,小学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二者融合重构了学科知识的存在形态,语文不再是静态的符号系统,而是解决劳动问题的思维工具;劳动也不仅是体力活动,而是语言能力生长的有机土壤,这种双向赋能突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培育出“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新型学习素养,为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实践范式。
(三)培养学习综合素质,养成综合性思维
在“五育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培养学生学习综合素质、养成综合性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语文教育赋予学生丰富的语言感知、文化理解与审美创造能力,劳动教育则着重于实践操作、问题解决与团队协作。当二者交织,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框架,而是在跨学科的视域下学习[2]。学生需运用语文的逻辑思维梳理劳动步骤,以文学想象构思劳动成果的创意表达,同时借助劳动实践中的观察、体验,深化对语文文本中生活哲理、劳动精神的理解。这种融合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将能力升华为素养,在听说读写与动手实践的交替中,全面提升信息整合、批判性思考与创新创造等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关键就在于要构建学科融合的劳动体系架构,在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下,可以结合语文学科课程活动,构建学科融合体系架构,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培养。思路见下图1:
图1 学科融合体系架构思路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创新课程融合体系,同时构建课程融合体系样态,通过情境的融合,探索实践教育的架构体系,并建立评价支持体系,促进融合教育的高效开展。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一)依据教材,挖掘劳动元素,建立劳动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因此也包含有劳动元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知识点,挖掘劳动元素,并帮助学生建立劳动意识。
(1)依托教材学习任务,挖掘劳动元素。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学习的任务,进一步挖掘劳动的元素,从而建立学生的劳动意识。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落花生》一文中,教师可围绕“花生种植过程”这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挖掘劳动元素。文中虽未直接描写种植细节,但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环节。教师可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向长辈询问花生种植经验,课上分享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深意,还能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同时,教师可延伸拓展,鼓励学生课后参与家庭种植活动,将劳动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语文知识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3]。
(2)依托教材文本内容,认识劳动形象。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劳动者的形象。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不少文本塑造了鲜活的劳动者形象。像《慈母情深》里,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苦劳作,用缝纫机“咔嚓咔嚓”的声响勾勒出她为家庭、为孩子默默付出的劳动场景,那瘦弱却坚韧的背影,成为伟大劳动者的典型代表。还有《刷子李》,刷子李凭借精湛的刷墙技艺,在平凡的劳动中展现出非凡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他的一举一动都彰显着劳动者的智慧与执着[4]。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在文字的描绘中,仿佛置身于劳动现场,亲眼目睹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他们能真切感受到劳动者的不易与伟大,从而在心中树立起对劳动者的尊重与敬意,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劳动形象在心中扎根,激励自己在生活中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立足课堂,找准劳动话题,激活劳动兴趣
在五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将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教育深度融合,是培育全面发展新时代少年的重要举措。而实现这一融合的关键,在于渗透过程中精准找准劳动话题,并借助项目式学习模式,激活学生对融合学习的兴趣。项目式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问题展开探究,这与劳动教育注重实践、语文教育关注生活体验的特点高度契合。教师可巧妙创建情境,从教材文本、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中提炼出富有吸引力的劳动话题。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从而真正激活对劳动教育与语文教育融合学习的兴趣,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与共同发展。
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竹节人》教学为例,可以建立劳动话题“传统玩具中的劳动智慧”,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制作竹节人这一劳动过程,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与价值。并通过创设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激活劳动学习的兴趣。任务创设思路见下表2:
任务名称 | 任务内容 | 劳动技能培养 |
材料收集小能手 | 让学生收集制作竹节人所需的毛笔杆、纳鞋底的线等材料,了解材料来源与特性 |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资源收集能力,认识不同材料用途 |
制作工艺探究员 |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梳理竹节人制作步骤,尝试绘制制作流程图,并动手制作竹节人 | 锻炼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提取与动手能力,掌握简单手工制作技巧 |
创意改造设计师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竹节人进行创意改造,如设计独特造型、添加武器配件等 |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提升手工改造技能 |
玩具分享交流家 | 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竹节人作品,分享制作心得与玩法,开展竹节人“战斗”比赛 | 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团队协作能力,体会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
表2 《竹节人》融合教学任务创设思路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能深入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从而激活对劳动的兴趣,实现语文学习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联系生活,组织劳动活动,培养劳动能力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将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联系生活组织劳动活动是培养劳动能力的有效策略。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劳动教育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元素与劳动的结合点,比如结合社区环境卫生问题,开展“社区清洁小卫士”劳动活动。活动前,教师让学生用语文知识撰写倡议书,呼吁社区居民共同维护环境,锻炼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垃圾清理、小广告铲除等劳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同时观察社区环境现状,积累写作素材[5]。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如撰写劳动日记,记录劳动过程、感受与收获,提升写作能力;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劳动故事,锻炼口语表达与思维逻辑能力。
此外,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还可以让家庭参与教育,实现“家校联动”教育。教师可结合家庭生活,布置“家庭小厨师”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家人的指导下学习烹饪一道家常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了解食材选购、烹饪步骤等劳动知识,用语文知识记录菜谱、分享烹饪心得。通过这些联系生活的劳动活动,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能力,还能深刻理解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到劳动与语文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对劳动的热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协同提升,促进全面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五育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办法,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学生成长教育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要正确认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发挥语文课程的综合学习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凌雪琦.五育并举理念下的新时代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与研究[J]. 2023(2):670-672.
[2]顾梅,李嘉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基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基本原则的思考[J].语文新读写, 2023(20).
[3]俞芳.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中的实践研究[C]//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2024.
[4]夏惠贤,李明明.论语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使用——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24(7):16-22.
[5]汪燕宏.融合协同: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教师, 2025(1):31-34.
作者简介:陈怡 1986年 女 四川省仪陇县 汉族 本科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第二小学校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