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路径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阳雪

四川省仪陇马鞍中学校 637635

摘要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强调美术教学须设置跨学科主题课程。学科交叉是综合育人的必要举措,也是落实核心素养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研修计划聚焦于美术与语文、数学、历史和音乐等学科的深度融合,旨在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路径

正文


引言

初中美术教育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是实施美育、促进素质教育落地的重要学科。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审美、艺术修养、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提升[1]。然而,传统的单一美术学科教学难以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单一学科的教学难以培养出具有开放性思维、全局性思维的人才。通过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将文学中的意境与美术作品相联系,将科学中的原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等。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新课改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价值

(一)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模式往往呈现出陈旧、单一的特点。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讲解美术理论知识,例如绘画技巧、色彩理论等,然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新课改理念下的跨学科教学则促使美术教师积极更新教学模式,探索美术与多学科融合的路径。这种变化为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美术与音乐的融合教学中,教师在展示美术作品时配合相应的音乐,如展示中国山水画时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积极地学习状态,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热情被点燃,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跨学科融合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一种深度的教育技术革新。将传统单一的教学归纳方式转变成了和不同学科融合。例如在美术与历史的融合教学中,学生在分析美术作品时,需要运用历史知识去理解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维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像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学生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变革、思想潮流等因素,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

(三)提高学生美育水平

在跨学科融合实践中,美术教师将美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为美术教学注入新活力。例如在美术与文学的融合教学中,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通过文学作品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如解读中国古代绘画时结合古代诗词,从诗词中感受画家的创作意境。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方式让学生对美术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他们能够把握学科之间的关联,进而提高美育水平。同时,美术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也促进了学生五育融合发展,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跨学科融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这一特点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方面效果明显。当美术与历史、文学、科学等学科相结合时,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例如在美术与科学的融合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透视原理时,可以结合光学知识,深入理解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视觉效果。在学习美术作品中的动植物形象时,可以联系生物学知识,了解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这种综合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艺术的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科学规律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大大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随着知识视野的拓宽,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2]

二、新课改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路径

(一)美术与语文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和美术同属于审美性的学科,语文和美术同属审美性学科,二者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追溯到“书画同源”的古老理念。正如苏东坡对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度评价所体现的那样,语文作为语言艺术,通过文字构建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而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则是用色彩、线条等直接呈现视觉形象。在人们的文化视野中,它们常常相伴出现,这为二者的跨学科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内容基础[3]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文学科元素是关键的第一步。以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5《中国山水画》为例,课程中展示了山石、树木的画法,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中勾、皴、擦、染、点等技法,提升学生造型表现力。很多学生实践之后发现很难表达情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领略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和文化价值,课堂中教师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实现美学和语文课程的跨学科融合,比如课前师生共背诵柳宗元的《江雪》,提升学习兴趣,实现美术与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初步融合。当学生在朗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他们的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幅孤寂、清冷的雪景画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中的风光用画笔展现出来,之后教师展示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引导学生批判性赏析作品中诗书画印的巧妙结合,感受画作与诗歌的互补关系,之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名句创作个性化的诗书画印作品。此外,还可挖掘更多教材共通元素,像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山水画联系;通过语文的文学描述创设美术教学情境,如用朱自清《春》的朗读引导学生描绘春景;在作品创作与赏析融合方面,组织“古诗词配画”活动,以及赏析郑板桥竹石图时理解诗画互补关系等。

(二)美术与数学的融合,强化学生的美术教学效果

尽管不少教师认为美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与数学联系较浅,但实际上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具有至高的美”,美术中的透视、立体等要素是建立在数学学科基础之上的。例如,当学生绘制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对称图、树状图时,良好的美术功底能够使图形绘制得更加准确、美观;反之,数学知识也能为美术学习提供精确的框架和规律。

以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为例,该课核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视角观察,掌握用手绘线条立体表达物象结构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观察-分析-实践-应用”四阶教学法,将数学严谨性与美术创造性有机融合,实现“以数促美、美数共生”。在教学中,教师选取日常物品(如水壶、课桌椅)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从正视、侧视、俯视三角度进行实物写生,运用量角器、直尺等记录物体各视角的尺寸比例关系,将三维空间认知转化为二维坐标数据,建立空间感知。之后,运用数学投影原理分析各视图的几何对应关系,如圆柱体在俯视图中呈现圆形轮廓,侧视图则需保持直径与高度的比例协调,强调运用数学投影原理指导线条表现,要求学生严格遵循“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制图准则,让学生理解数学精度对造型艺术的重要性。在绘制阶段,指导学生使用坐标网格纸进行三视图转换训练,通过测量关键节点间距确保形态准确,同时组织实践任务如“运用黄金分割比优化构图”等,使数学原理成为提升美术表现力的有效工具,最后延伸至实际应用场景,如绘制教室空间布局图或设计简易家具模型,使学生在掌握美术表现技法的同时,实现艺术表达与数学逻辑有机结合,既提升了学生的造型准确度,又强化了其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

(三)美术与历史的融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历史与美术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美术作品是历史的生动记录者。从古老的象形文字以类似绘画的形式诞生,到众多美术作品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与人文精神,这些图形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当时人们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反映。在初中美术与历史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美术作品展开跨学科讲解,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丰富审美体验的大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特定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历史人物、故事等知识,学生在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在审美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人美版(2024)七年级下册美术第四单元第2课《祖辈手艺》为例,课堂伊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图片或仿制品,启发他们发现葡萄纹样可能来自西域,结合敦煌壁画中人们佩戴香囊的场景,自然地引出香囊在丝绸之路上作为文化交流“小使者”的角色。之后,朗诵杜甫《丽人行》中“蹙金孔雀银麒麟”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唐代贵族佩戴华美香囊的景象;对比《红楼梦》里黛玉亲手制作香囊赠予宝玉的情节,一起探讨香囊如何从最初的驱虫辟邪,逐渐承载了情感表达、身份象征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揭开古人的科技智慧,教师会重点展示那个神奇的唐代银香囊内部结构:利用两个垂直嵌套的圆环,中间悬挂着小小的香盂。怎么证明它不会打翻呢?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来了:让学生尝试用类似的平衡环装置(比如现代手机稳定器的原理简化版)去固定一个旋转的水杯,亲身体验“重力稳定”的神奇效果,恍然大悟原来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工匠就掌握了如此精妙的技术,比欧洲早了近千年!课堂的目光随即投向今天。教师分享苏州镇湖绣娘们让古老苏绣“活”起来的故事:看看郁竹君姐姐如何把金线盘绕的华丽刺绣(盘金绣)巧妙缝制在时髦的外套上,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衣橱;这些真实的、鲜活的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直播、文创、跨界设计这些新方法,正为传统手艺注入新的生命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安全操作的前提下,亲手缝制属于自己的香囊,纹样可以简化创新,实践的过程会审也会逐渐体会贯穿古今的“器以载道”精神——器物不仅是用品,更是智慧和情感的载体,理解传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最终,学生们不仅带回一个亲手做的香囊,更带回了对祖辈手艺的亲近感、自豪感和一份传承的责任感。

(四)融合音乐学科,提升课堂教学氛围

叔本华曾说:“一切艺术都希望达到音乐的状态。”美术与音乐虽为不同的常见艺术形式,存在明显区别,美术作用于视觉,依靠色彩、线条、造型给予直观审美感受,音乐则以声音为媒介,通过听觉激起主观情感,但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且有共同规律与审美特性。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二者的发展历程以及相互影响,精心设计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案,恰当地引入音乐内容[4]

以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特的民居》例,核心问题是“民居为何因地制宜?”通过师生探究整合出民居独特的魅力,深化文化认同。课程伊始,教师用视频高度还原民居场景,结合“建筑观察卡”解码符号寓意与当地民俗民风的联系,完成建筑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之后将学生分组调研不同地域民居(如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的建筑特色,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建材与民俗关联,绘制“民居生态图谱”。小组完成图谱后,教师可以搭配具有代表性的地域音乐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例如,当展示苏州周庄时,选择三弦音乐。三弦声中,学生仿佛能看到周庄那古桥流水、白墙黑瓦的画面。而展示凤凰古城时,教师可以结合苗家音乐,比如《芙蓉镇》的配乐,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如同凤凰古城的建筑风格一样,充满着神秘和古朴的气息,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地的音乐文化氛围。再如介绍陕西特色民居窑洞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陕西的安塞腰鼓音乐,安塞腰鼓的音乐节奏强烈、激昂,充满力量感。在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音乐特色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塞腰鼓表演服饰。学生在设计服饰时,会将这种音乐所传达的力量感、活力感融入服饰的色彩、图案和造型之中。评审环节,教师为学生展示安塞腰鼓表演者及信天游歌手的形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安塞腰鼓的表演服饰以白色为主。结合美术色彩和安塞腰鼓音乐感受,学生能够认识到,在陕西黄土的地理环境下,白色与周围的黄色形成鲜明对比,更具生命力和冲击力。这种融合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与美术的交互体验中,‌体会民居的独特美感,培养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感知。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理念推动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意义深远。“跨”与“融”是关键,跨越学科界限实现学科间有机融合,达成教育多元性与综合性,打破学科壁垒,让知识纵横交流贯通,如美术与语文、数学、历史和音乐等学科融合时知识元素相互补益。从教学内容看,跨学科融合为美术课堂注入新内容。对教师而言,激发创新思维,促使其从传统教学方法中走出,探索新方式,提升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转变为跨学科知识整合者与引导者。从学生角度,有助于养成全局广域视野,不再孤立看待美术学科,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从教育体系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推动自身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模式,在强调综合素质教育的当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引导学科教学朝着创新、多元、综合方向发展,是教育适应时代进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莹.新课标下初中美术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J].求知导刊,2023,(16):116-118.

[2]石晓蓉.浅析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路径[J].新课程,2023,(05):49-51.

[3]万佳娴.新课改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8):106-107.

[4]林美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J].天津教育,2022,(20):123-125.

 

作者简介:阳雪 1992.9  四川仪陇  四川省仪陇马鞍中学校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