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摘要
关键词
“教—学—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正文
引言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要推进过程性评价机制的完善,科学评价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进步[1]。“教学评一致性”是当下现代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既改变了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又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进步。为此,本研究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展开,采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框架,深度探讨其在教学评价中的具体应用路径,解决现有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问题,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创建一个以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以及评价机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架构。其基本逻辑表现为: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围绕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展开,保证课程规划、活动举办以及评价执行等环节都围绕该核心进行,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化且协调一致的运作模式[2]。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课前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且可观测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期间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认知发展始终紧扣既定目标,还要建立起与教学目标及学习任务相适应的多种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动态观测学生的学业进程及其目标达成情况。一致性并不是形式上的机械一致,而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理念,通过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来促使目标达成,通过学习活动作为载体,促进目标达成,通过评价反馈机制,实现教与学的动态优化。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效的闭环式管理。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缺乏准确性
教学评价的开展要依靠清晰、具体且可操作的目标,这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关键基础,也是实现准确评价的决定性因素。教学目标是教师规划教学计划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依据,既具备导向作用,又有规范性质。如果目标设定模糊或缺乏针对性,将对教学成果和学生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并妨碍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当前在规划教学目标时,许多教师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过分依赖课程标准,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仅凭主观经验设定目标,缺乏全面、综合地考量,导致目标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进而对学生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学评价不够深入
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教学评估应体现出均衡性的特征,做到“教”“学”“评”三个方面相互结合[3]。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评估体系不平衡的现象,过分重视教学执行环节而轻视评价功能的意义,致使评估活动形式化,不能贯穿于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削弱其促进作用。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依靠该理念来促使评价与教学以及学习相融合,建立联系,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三)未能准确把握学习路径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确定评价任务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借助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路径并改善实践过程。目前,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陷入诸多困境,例如问题设计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安排过于单一、课堂组织能力不足等等,都会对教学成果和评价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教学评价不能准确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轨迹,难以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进而制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优化策略
(一)目标确定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确定并非简单依据教材内容罗列知识点,而是要以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根本导向,将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融入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的目标中,使目标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能为学生的素养发展指明方向[4]。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为例,“空间观念”是本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其教育意义不应仅局限于“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辨识图形特征”,优化后的教学目标如下:借助生活中的推拉门、旋转木马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平移与旋转的实质属性;借助方格纸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加深学生对空间位置关系的认识;借助学具模拟平移或旋转过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运动轨迹,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在分析图形运动规律、自主设计图形运动图案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该目标将抽象的“空间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学习任务,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搭建起明确的行为导向框架和评价标准体系。
确立发展目标之后,要按照核心素养的发展层级展开分阶段细化规划,针对“运算能力”的培育而言,低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重点在于“理解算理并做到准确计算”,中年级“两位数乘法”则要转变方向,“运用优化策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至于高年级“小数乘法”,则应在具体情境中着重考量“解释运算结果的实际含义”,各个阶段的目标相互衔接,共同促使“运算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实现系统化提升并得到综合发展。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防止目标描述既过宽又太具体,笼统性描述诸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虽有宏观引导作用,却因模糊不清致使实际操作缺乏明确指引,而把目标定得太过细致,如“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的记忆方法”之类,则易陷入知识本位的陷阱,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唯有将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塑造起“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架构,保证教育过程一直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需求。
(二)学和教需要与评价目标相对应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先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且过程需与评价目标紧密关联。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为例,首先需对核心目标“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简单分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方法”从理解分数本质和掌握基础技能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化分析,由此形成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框架。依据具体化的目标设计学前测试题,再结合评价框架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分析学前测试结果,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能够借助“分东西”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把一个物体分成同样多的几份,但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模糊,无法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分的过程,也不能用符号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因此,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本质,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基于上述学习起点,将理解分数意义与掌握分数读写及大小比较分别安排1课时落实,并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1:妈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和爸爸,每人分得多少个?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给学生提供圆形纸片、彩笔等学具,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任务2: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有几种分法?请用阴影表示出其中的1份,并试着用符号记录下来。要求不依赖实物操作,通过想象和画图完成,用自己创造的符号表示其中的一份,最后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表示方法,总结分数的规范写法。
2.教学活动的实施与调整
设定好学习任务后,需充分考虑教学活动的实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开展教学。并且在教学活动的执行与反馈过程中,运用课堂提问等过程性评价,实时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朝着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原任务1为: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牙膏盒、魔方等,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请你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并用尺子量一量棱的长度,把结果记录下来。该任务主要针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构成要素,在测量和记录中发现棱的长度关系,从而掌握其特征。
经过实际教学和学情研判,将原任务1调整为:请你用小棒和橡皮泥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搭建过程中思考:至少需要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可以分成几组?每组小棒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再用同样的方法搭建一个正方体框架,对比两者的异同。调整后的任务1增加了动手搭建的环节,去掉了直接告知“面、棱、顶点”概念的表述,让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感知立体图形的构成。学生关注的不仅是“有几个面、几条棱”,还要思考“为什么这样搭建”,任务更具探究性,思维空间更大,更能指向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特征,也更符合“空间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三)作业评价需要促进教学反思
作业评价作为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之间的纽带,不能只是简单的正误判断,而是要将其视为提升教学效能、改进教育方法的重要功能,从而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向纵深发展[5]。
1. 作业设计应精准对接教学目标,确保评价指向核心素养达成
本研究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单元为出发点,主要探讨如何引领学生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法则以及小数点对齐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由三个层次构成的分层作业体系,基础题用来检测学生对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变式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算理的掌握程度,比如从竖式计算中体会小数点对齐的意义,拓展题则着重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联系实际生活情境去解决购物消费时的价格计算问题等,既有利于全面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可以给教师改良教学策略给予数据支撑。
2. 作业评价反馈应注重过程性与针对性,避免简单评判“对”或“错
批改“小数加减法”作业时,如果大部分同学存在“小数点没对齐”的共性错误,不能简单地用一条线来解决,要找出真正的原因。当学生对“相同数位对齐”等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的时候,可以利用评语引导学生思考:“1.2元加0.35元,实际就是1元2角加0元3角5分,如何才能用科学的位数排列来进行正确的计算呢?”对于一些学生由于受到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思维定式的影响所产生的认知偏差,可以设计一些对比性练习题组,帮助学生认清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对于作业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比如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算理,也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把复杂的算理变成了形象易懂的样子!”
3. 基于作业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并调整策略
“小数加减法”作业评价数据表显示,学生在变式题目上表现不佳时,意味着当前教学过于强调算法操作技能的练习,而忽视了算理本质的理解,所以教师要谨慎思考是否过于依赖传统的竖式运算规则教学模式,尝试探索如何把“元、角、分”或者“米、分米、厘米”生活化的场景融入课堂教学中去,针对拓展题目得分差距明显的情况,采取差异化辅导策略,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可以用分解任务再逐步整合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对学优生来说,则可以鼓励他们自己设计一些结合小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题,既能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是小学数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本研究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本质、实践困境以及优化策略三个方面出发,探究目标、过程、评价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一线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惠强."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路径探究[J]. 2025(5):129-131.
[2] 韦金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课堂模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案例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2025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2025.
[3] 王丹.探究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今天, 2022(7):0153-0154.
[4] 郑敏."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研究[J]. 2025(1):96-99.
[5] 房豆豆.数字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 2025(1):78-80.
作者简介:王玉娟 1984年10月 女 陕西 汉 本科 副校长 一级 第十一小学 研究方向: 教育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