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
正文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代表的先进教育理念备受关注。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时,教学经验丰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主动回归教学正轨,将教师“教”、学生“学”和教学评价融为一体,积极串联核心教学环节,实现环环相扣和稳扎稳打,高效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增强学生知识印象。在立体课堂中,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较强,能够自主探究学科高阶知识,从浅层认知转向深度吸收。
一、“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意义(改为“培养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发展(改为“全面发展”)。在主动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时,教师正视学生主体地位,理性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性,尝试多种教学对策和手段,在设置直观情境、讲解真实案例以及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同时,灵活融入生活化元素,全面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合作互助意识以及感知理解能力迅速提升。
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学生是社会公民,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应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校内接受专业系统的法治教育时,学生对个人的社会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了解社会运行机制以及基本规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作出绵薄贡献。由此不难看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法治意识培养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大有裨益。
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研究
(一)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传统教-学-练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低效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和浅显。在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时,教师应聚焦于教师“教”,尝试多种教学对策,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以较强的法治意识探索高阶知识。比如在讲解“公民义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法治情境,设置“模拟社区”场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扮演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角色,在分角色扮演中理解公民义务以及社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感知情境以及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维护社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对公民义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增强学生知识印象后,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支架,将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沟通,全面增强学生对公民义务的理解。在课堂结束之初,教师可以开展前置评价,适当抛出多样问题,结合学生问题回答情况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你认为公民需要履行哪些义务?”,“作为公民,我们该怎么平衡权利与义务?”,用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大胆发言,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全面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高度关注学生“学”,以学生“学”为核心。教师需要做好摸底工作(充分掌握学情),结合学生兴趣点以及思维习惯优化设计教学方案。初中生的感受理解能力较为有限,为了减轻学生理解负担,教师首先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取材,用生活化元素展示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全面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比如在带领学生(去掉这四个字)学习“做守法的公民”时,教师可以甄选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法治案例以及社会热点事件,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法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强化学生对个人(去掉)公民基本责任的理解,确保学生做到守法知法懂法用法(尊法懂法守法用法)。其次,教师以(去掉)应正确引导学生日常行为习惯,鼓励学生规范言行举止,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在“校园生活”时,有的学生破坏学校公物,乱扔垃圾。教师可以结合这一问题讲解维护公共财产,保护公共环境的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不当行为触犯了校纪校规,严重的甚至会违反法律。通过正面积极引导和警示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组织实践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时,教师应高度关注实践教学,给予学生手脑并用的机会,提升学生法治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其中法治宣传以及模拟法庭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较为常见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跳出”课堂和教材,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优化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以及社区法制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检验课堂所学,灵活利用法律知识,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法治意识。比如在讲解“建设法治中国”时,教师可以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法治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将课堂打造成法庭,鼓励学生扮演被告人、律师、检察官和法官等角色,严格按照庭审流程和顺序完成庭审工作。在模拟法庭中学生需要多渠道搜集证据,理性分析案件,积极迁移所学知识,自觉锻炼实践能力和法律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讲究方式方法,以整体推进课内外教学为起点,逐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对策,高度关注学生课内外学习表现,理性客观地评价学生不足,指出学生共性问题,实现对症下药和高效品质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宝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困境突围——以"教—学—评"一致性为视角[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3):60-62.
[2]李军山."“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23):102-104.
[3]刘邓琴.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以"行使民主权利"为例[J].亚太教育,2024(18):126-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