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班级学生发展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班级管理;学生发展机制
正文
引言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产教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班级作为学生在校成长的基本组织单元,其发展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育人成效。在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班级管理中“重纪律轻发展”“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已难以适应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班级管理存在与企业需求脱节、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产教融合育人实效。因此,构建适配产教融合的班级学生发展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班级学生发展管理的核心要求
(一)实现育人目标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产教融合强调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要求班级学生发展管理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塑造”。需将行业标准、岗位要求转化为具体的管理目标,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认知、岗位规范等内容,确保学生发展方向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校企协同的管理共同体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要求班级管理打破学校单一主导模式。需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企业深度介入班级发展规划、活动设计和评价反馈等环节,形成“校内引导+企业赋能”的协同管理格局,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
(三)强化实践导向的发展支持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在产教融合中更为凸显,要求班级学生发展管理突出实践环节。需通过场景化活动、项目化任务等形式,将班级管理与实践教学、企业实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培育职业精神,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
二、职业教育班级学生发展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管理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
部分职业院校班级管理目标仍聚焦于纪律维护、学业监督等基础功能,未将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纳入管理目标体系。管理方向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定位不一致,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缺乏系统性引导,与岗位需求存在明显差距。
(二)管理内容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班级管理内容多借鉴普通教育模式,以思想教育、文体活动为主,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占比不足。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的行业文化渗透、职业道德培育和岗位技能强化等特色内容,管理内容与专业教学、产业实践的融合度低,难以支撑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三)校企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
校企协同停留在表面层次,企业参与班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常态化的校企沟通机制,企业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班级管理资源,校外实习期间的学生发展跟踪存在空白,学校与企业在管理职责上的衔接不畅,协同育人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四)评价体系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评价内容仍以学业成绩和日常表现为核心,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实践创新等产教融合重点培育的素养关注不足。评价主体单一,以学校评价为主,缺乏企业评价和行业认证,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成长。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班级学生发展管理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确立“岗课赛证”融合的目标机制
以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岗位标准—课程要求—技能竞赛—职业证书”四位一体的管理目标体系。低年级聚焦职业认知目标,通过行业讲座、企业参观等活动培育职业意识;中年级强化技能提升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高年级突出岗位适应目标,对接职业证书要求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实现各阶段目标与产业需求的精准衔接。
(二)构建“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的内容体系
优化班级管理内容结构,增设职业素养培育模块,包括工匠精神培育、行业规范学习、职业道德养成等内容;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模块,通过项目化学习、技能小组等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设置生涯发展指导模块,邀请企业导师开展职业规划辅导,形成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内容体系。
(三)建立“校企双导+多元参与”的协同机制
推行“班主任+企业导师”双导制,班主任负责统筹协调和校内发展指导,企业导师提供行业资讯、实践指导和岗位认知教育。建立校企定期沟通机制,通过联合班会、线上共享平台等方式同步学生发展信息;吸纳专业教师、优秀校友参与班级管理,形成多方协同的管理网络,提升管理的专业性和产业适配性。
(四)完善“过程跟踪+多维评价”的激励机制
构建覆盖学习过程、实践表现、职业素养的全过程评价体系,采用“日常记录+阶段考核+企业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主体涵盖学校、企业、行业机构,评价结果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建立与评价挂钩的激励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实习推荐、就业帮扶的重要依据,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班级学生发展管理机制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产教融合班级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校企双方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权利和协作流程;将班级管理成效纳入院系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确保管理机制规范运行。
(二)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班主任“产业实践计划”,定期组织班主任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提升产业认知能力;建立企业导师选聘制度,选拔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班级管理,通过专题培训提升其教育指导能力,打造专业化管理队伍。
(三)优化资源支撑
整合校企资源建设班级实践活动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班级活动载体;搭建线上管理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学生发展数据互通;设立班级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开展职业素养培育活动,为机制运行提供资源保障。
五、结论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班级学生发展管理机制的创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目标脱节、内容单一、协同不足、评价片面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构建“岗课赛证”融合的目标机制,能够实现育人目标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完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的内容体系,可强化管理的职业教育特色;建立校企协同机制,能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辅以制度、队伍和资源保障,能确保机制有效运行。未来需持续深化校企协同,动态优化管理机制,使班级真正成为产教融合育人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吴利华.价值共创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策略研究[J].内江科技,2025,46(06):57-58+66.
[2]彭光磊,周端明.共生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44(06):88-92.
[3]黄璇璇.共生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效评价体系[J].两岸终身教育,2025,28(01):3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