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文本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教学策略——以统编教材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小说文本;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策略
正文
一、引言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选编了诸多经典小说,这些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分析作为小说教学的核心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提升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审美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教学存在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分析深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地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语文小说文本中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的重要性
2.1 深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小说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传达主题思想。人物的言行、命运及性格特点往往是主题的具体体现。例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迂腐、善良又可悲的特点,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冷漠与残酷,学生只有深入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才能真正理解小说批判封建制度和社会病态的主题。
2.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需要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语言特色、情节设置等要素,从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表现手法。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感知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提升文学鉴赏的专业素养。比如,在分析《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对其语言、神态的精彩描写,感受小说讽刺艺术的独特魅力。
2.3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归纳、推理和评价,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评价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例如,在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这一人物形象从积极向上到堕落沉沦的转变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培养全面、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语文小说文本中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3.1 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在人物形象分析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往往直接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分析结论,忽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过程,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难以真正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2 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
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浮于表面,仅关注人物的外在行为和简单的性格特点,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在分析《故乡》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只看到他从少年时的活泼到中年时的麻木的变化,而没有深入探讨造成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以及小说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3.3 学生参与度不高
由于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部分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教学中参与度较低。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课堂互动不活跃,导致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无法深入体会小说的魅力。
四、初中语文小说文本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教学策略
4.1 引导文本精读,从细节处把握人物形象
1. 关注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展现人物形象的重要窗口,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小说中对人物外貌的描述,从中挖掘人物的身份、性格、生活经历等信息。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的柔弱、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外貌描写的用词和修辞手法,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品味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往往反映其性格、思想和身份。教师要让学生关注人物说什么、怎么说,分析语言的风格、语气和用词特点。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变化,中举前的傲慢粗俗与中举后的阿谀奉承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这些语言描写的品味,学生能深刻理解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3. 分析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动作细节,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动作描写,“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这些生动的动作描写展现了鲁提辖的嫉恶如仇、武艺高强。
4.2 巧用比较阅读,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 同一文本中人物对比:统编教材中的许多小说塑造了多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同一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分析,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在《智取生辰纲》中,将杨志的精明能干、急功近利与晁盖等人的足智多谋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更清晰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形象塑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 不同文本间人物比较:选取统编教材中不同小说文本里具有相似特点或处于相似情境的人物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例如,将《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不同的选择和命运走向,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借助多元媒介,直观感受人物形象
1. 利用影视资源辅助教学:影视改编作品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选取与教材小说相关的经典影视片段,在课堂上适时播放,让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画面,直观感受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相关情节的片段,让学生观察演员对杨志、晁盖等人物的演绎,与文本描述相互印证,分析影视改编与原著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异同。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除影视资源外,教师还可收集与小说人物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在课堂上展示。比如,在分析《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时,展示藤野先生的画像以及当时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相关图片,播放一些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后社会风貌的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结论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小说文本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引导文本精读、巧用比较阅读、借助多元媒介、开展角色扮演及强化写作训练等教学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思维品质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不同的小说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策略,让小说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