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具支持下的小学跨学科教学融合实践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谢晓东

张家口市桥西区赐儿山小学

摘要

跨学科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兴趣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而信息化工具的引入为课程融合与教学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立足小学教育实际,从跨学科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出发,分析信息化工具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及学习评价等环节的应用策略,重点探讨多媒体交互平台、数据分析工具与项目化学习平台的融合实践路径,并结合常见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研究认为,信息化环境下的跨学科教学能够有效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教育;跨学科教学;信息化工具;项目化学习;教学融合

正文


引言

小学教育肩负着奠定学生学科基础与核心素养的双重任务。传统课堂以单一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学科间联系有限,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实施路径。通过融合多学科资源与情境,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与迁移。实践中,借助交互式课件、虚拟仿真平台及在线协作工具,不仅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开放性,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融合模式有助于学生在任务驱动和情境体验中,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跨领域创新思维。本文结合小学阶段的教学特征,从价值分析、实施策略到挑战与优化路径三个层面,探讨信息化工具支持下跨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为课堂改革与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依据。

一、信息化工具在小学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促进知识建构与情境化学习

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情境化教学更易激发认知兴趣。信息化工具能够提供可视化、互动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任务背景下整合多学科知识。教师可依托虚拟实验室、数字地图和多媒体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项目探究中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强化学科间的逻辑联系。借助多渠道资源的整合与多模态呈现方式,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还能形成跨情境迁移的能力,为后续的综合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

(二)推动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转变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跨学科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资源与开放式任务,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工具、路径和表达方式。课堂上,教师借助任务驱动与小组协作,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筛选与分析信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记录与过程反馈,也为学生自我反思与策略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平台上的学习进度可视化功能,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在任务中的角色与贡献,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三)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跨学科项目通常涉及团队分工与角色协作,信息化工具为小组成员之间的远程协作与实时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在线白板、协作文档和即时通讯工具,学生能够随时更新研究进度、共享成果并互相评价。这种高频互动不仅强化了学科知识的交互融合,还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借助数据记录与可追溯功能,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协作中存在的分工失衡或沟通障碍,帮助学生优化合作策略,使协作过程更具持续性与有效性。

二、信息化工具支持下的小学跨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一)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化学习设计

项目化学习是跨学科教学的核心路径之一。教师可围绕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资源整合与任务分解,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调动多学科知识。在“校园节能计划”项目中,学生需运用数学进行数据统计,利用科学知识分析节能原理,并用美术手段设计宣传材料,最后通过信息化平台展示成果。为增强任务的真实性与持续性,教师还可引入阶段性成果评估与多渠道展示环节,使学生在长期追踪与反复优化中形成更成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整合多媒体与交互平台优化课堂体验

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与交互平台的整合应用能够提升课堂表现力。教师可在不同学科内容衔接处嵌入短视频、动态模拟或在线测评工具,让学生在多感官刺激下完成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交互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还可帮助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安排。通过记录学生的答题轨迹、参与频率与互动质量,教师能够精确定位知识薄弱点,灵活调整课堂提问与任务分配策略,提升整体课堂适应性与包容性。

(三)构建跨学科资源库与学习共同体

为了确保跨学科教学的可持续性,学校应基于信息化平台建立跨学科资源库,涵盖学科案例、任务模板、工具清单与学生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设计与反思日志,形成跨学科教学共同体,通过线上研讨与协作不断完善融合策略。资源库应设置多维检索标签与更新机制,保证不同学科教师能够高效查找并结合实际进行改造,从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优化跨学科教学模式,推动融合课程长期发展[2]

三、信息化支持下跨学科教学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一)教师信息化素养与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在信息化工具操作与跨学科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技术与内容的结合度不高。建议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教师在项目化学习、数据分析与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能力,鼓励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跨学科组队合作。培训应强调实际应用场景的模拟与案例剖析,使教师不仅掌握工具的操作技能,还能在课程设计中合理匹配技术与教学目标,避免出现“技术热闹而教学空洞”的现象[3]

(二)课程整合深度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跨学科教学若停留在学科表层叠加,难以实现知识深度融合。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明确跨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设计多维度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设计中,可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专家点评的多主体参与机制,形成对知识运用能力、合作水平与创新思维的综合衡量,确保跨学科学习的质量和成效能够被准确反映。

(三)信息化基础条件与资源共享机制有待优化

部分小学的信息化硬件不足或网络环境不稳定,制约了课堂应用的效果。学校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使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能够高效获取与更新跨学科教学所需的数字资源。资源平台应具备版本管理与权限控制功能,以保障教学资源在传递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建立区域级共享网络,让优质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与数字化成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形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结语

信息化工具为小学跨学科教学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创新空间。通过项目化学习、交互平台整合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教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整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然而,教师能力、课程整合深度及基础设施条件仍是制约融合成效的关键因素。未来,应在政策引导与学校管理双重推动下,持续优化信息化条件、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培训,使跨学科教学在信息化环境中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同时,应加强实践案例的积累与推广,探索不同学科、不同年级适配的融合模式,并构建长效反馈机制,让信息化工具在教学中的使用从“辅助”走向“驱动”,真正促成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慧.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24(5): 44-48.
[2] 王晓晨. 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12): 61-64.
[3] 周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4): 52-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