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苏勇

邻水县第九中学校

摘要

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审美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阶段的形成尤为关键。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受限于课时安排、教学资源和评价机制等因素,学生在审美意识与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仍显薄弱。文章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出发,剖析审美能力培养在课程内容、教学策略与课堂组织中的核心作用,重点探讨了主题创作导向、跨学科融合、实践体验拓展等多种路径的实践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强化教师审美引导与重构课程资源体系的可行策略。研究认为,初中美术教学唯有以审美能力提升为主线构建整体教学逻辑,方能真正实现美育育人目标,激发学生感知美、理解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美术;审美能力;课程整合;创作体验;美育实践

正文


引言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技巧传授和作品临摹,更承担着审美意识启蒙与个性发展的育人任务。审美能力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情感表达力与创造能力。长期以来,初中美术教学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与学生参与度低等现象,使得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缺乏审美视角的主动建构。面对新课程标准对美育功能的再强调,亟需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对美术教学路径进行系统重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在课程设计、课堂活动与教师引导中有效嵌入审美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为推动初中美术教学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技法训练,审美价值引导不足

现有教材编排与教学实施多以素描、色彩、构图等基本技法训练为主,课程内容较少聚焦于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分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绘画技艺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忽视了对作品背后审美意义的挖掘,导致学生创作活动缺少美感体验,评价标准也偏向于技能层面而非审美层次的判断。这种“重技轻审”的倾向弱化了美术教学应有的感知与理解功能,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模仿之上,缺乏真正触及心灵的审美体验与价值判断。

(二)课堂活动模式单一,学生审美体验匮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课堂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线性流程,缺乏多样化的互动环节与个性化表达空间。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控制与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往往以统一作品范式作为教学目标,抑制了学生基于自我认知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判断与创作的主动性。美术课堂缺乏真实情境与多元表达,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局限于表面形式,难以形成系统的审美认知结构,也难以将感知与表达建立在个人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1]

(三)教师审美引导能力不均,课程资源支持不足

教师在审美教育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审美价值的建构引导者。但现实中,美术教师的审美素养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对审美能力内涵的理解亦存在偏差。一些教师未能将审美体验内化为教学行为,教学资源中缺乏富有感染力的图像、艺术作品与文化背景内容,导致课程呈现方式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美感想象,教学质量与审美教育目标之间存在明显断层,也使课堂缺乏应有的审美深度与文化厚度。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以主题创作为核心的教学结构

围绕“主题表达”进行课程重构,有助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应从社会、自然、人文等领域中提取富有审美意涵的议题,引导学生通过视觉语言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表达。在构图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探索“画面节奏”“色彩情绪”与“象征隐喻”等艺术语言,实现对主题的深层表达与审美再造。创作结束后组织作品交流与讲评环节,促使学生在欣赏与比较中形成多元审美视角,构建评价与反思的内在机制,逐步建立起自主判断与独立审美的思维框架,增强艺术表达的主观性与情感深度。

(二)推动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实施

将美术教学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融合,可以扩展学生的审美认知边界,提升其对艺术作品背景与文化意涵的理解能力。教师可设计以“诗意图画”“历史人物形象再现”或“自然纹理美感呈现”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审美观察力与文化感知力。跨学科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富有情境感和艺术张力的学习空间,为审美能力培养提供丰富语境与思想支持,促使学生在多元知识关联中实现对艺术语言的深层建构与综合表达。

(三)拓展艺术实践与校园美育空间

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应营造多元开放的美育氛围,拓展学生的审美实践场域。可在校园设立艺术角、作品展区、公共墙绘等学生自主创作区域,提升美术学习的参与感与现场感。定期组织艺术主题活动、社团创作竞赛与校外美术写生活动,增强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审美体验与表达欲望。在教学组织上,倡导“项目式学习”模式,通过阶段性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从观察、思考、设计到呈现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统筹创作的审美能力与协作意识,推动艺术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构建立体化美育生态[2]

三、提升美术教学审美功能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审美过程导向

构建以审美过程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是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应转变单一作品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聚焦学生在观察、联想、表达、交流等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建立包括学习日志、创作反思与口头陈述在内的多维评价体系。通过设置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反馈机制,引导学生在理解与判断中提升审美判断力与表现力,真正将评价融入学习过程之中,使评价本身成为学生自我发现与成长的重要环节,强化学习内驱力与艺术认同感。

(二)加强教师审美素养培养与教学能力建设

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实施者。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专项培训项目,组织教师赴专业艺术机构或高等院校进行深度进修,拓宽其审美视野与艺术理解力。校内可组建美术教研共同体,围绕教材理解、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开展教学研讨与课程共建,提升教师对审美教学内容与策略的掌握程度。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教育意识,推动课堂教学从“技能讲解”转向“审美生成”,使其真正具备引导学生感知美、阐释美与表达美的能力,形成教学深度与艺术厚度的有机统一。

(三)重构课程资源体系丰富审美教学供给

建设以审美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资源体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应打破课本资源限制,引入中外经典艺术作品、当代视觉文化成果与本土民间艺术内容,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美术学习资源平台。通过数字化工具将高质量图像资料、艺术创作流程与专家点评内容融入教学平台,为教师课堂组织与学生课后拓展提供支撑。构建与审美目标契合的教学资源体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审美经验广度与艺术表现深度,也为差异化教学提供弹性支持,激发学生多元感知与创造潜能[3]

结语

初中美术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重要责任,审美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学组织与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目标。通过构建主题创作导向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科融合与实践拓展,并辅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教师专业支持,美术课堂方能真正转化为审美生成与个性表达的育人空间。未来,美术教育发展应立足学生生命成长需求,探索更加灵活、生动、多元的教学路径,使审美能力的培养真正内化于每一位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文化认知之中,助力其全面成长与艺术素养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慧. 审美能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24, (12): 87-90.
[2] 高宇翔. 初中美术课堂审美素养培养策略探析[J]. 美术大观, 2025, (3): 105-108.
[3] 赵锦.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改革实践[J]. 教育观察, 2024, 43(5): 64-68.


...


阅读全文